少年路上学习交流附子药性归经理论,早己进入长沙太守府,玲玲听神驹嘶鸣,这才兴奋大叫,牛牛哥,到家了!
少年飞身跳下,步入诊所,师父张仲景在为最后一个病人捣药。
牛牛让师傅休息,自己拿起捣药锤咚咚咚的砸药。
玲玲介绍这次入印度,巴基斯坦采挖木香遇险经历,说的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她忽然问道,师父,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么厉害,可我不知怎样组合配伍用药的逻辑思维,讲讲吧?
张仲景也欣赏徒儿对研究药物方剂的痴迷,就讲述……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伤寒论》记载,方剂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克),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细辛二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药物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症。发热,恶寒严重,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脉沉微。
还治疗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症而设。素体阳虚,本不发热,然而意外发热,又见恶寒严重,厚衣重被也不解其寒,这是外感风寒,邪正相争引起。
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有神疲欲寐,这是阳气己虚。
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症状,若纯以辛温发散,不但因阳虚而无力发汗,或虽得汗也引起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
麻黄行表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在里振奋阳气,鼓邪于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助助附子温里,为佐药。
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喉为肺系的门户,少阴肾经循喉咙,至舌根。若为暴哑,乃大寒首犯肺肾,上窒窍隧,下闭肾气所致。
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壮肾阳,细辛助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有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
此为以表里同治的方剂,作为上下同治法则,这样也是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的体现。
那么如何辨证论治,加减变化以及使用方剂要注意什么?
首先说辨证论治,本方既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基础代表方,又是大寒犯肺肾引起咽痛声哑的常用方。
治疗时应用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为辨证要点。
关于加减变化,若症状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适宜加人参黄芪附子合用助阳益气。
兼咳嗽吐痰者,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助化痰止咳平喘;兼夹湿滞经络引起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经过长期研究,本方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皮肤瘙痒等属阳虚外感者。
使用本方需注意,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西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张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法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今天讲这些吧,有时间再讲两个附方,供今后应急之用。
玲玲给师父端杯水,张仲景心里热乎乎,关门弟子懂得感恩的心,为师也不保留,今后倾囊相授……
牛牛赞赏师妹有眼力,一起复习资料,诵读药书,一个个神奇方药很吸睛,少年废寝忘食,张仲景看在眼里,心里暖暖的,不由得赞叹不己,少年医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