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朱仝,往西南而行。
一路白雪皑皑,北风怒号。
第三日午时,到了东京城东新曹门外。
武松望着巍峨城墙,靖康惨象复现眼前。
那高大门洞,进进出出的行人,恍若化作凶残金兵。
按在刀柄的手不住颤抖。
李清秋觉其有异,捉住他按刀的手,低声道:“郎君,可是有事?”
武松反握其手,摇了摇头。
数十名巡检兵卒,穿着鲜亮的甲胄,手按佩刀。
紧盯路人,若有形迹可疑、身佩利器之人,便要上前盘查。
武松虽持有阳谷县公文,然五品以上官员及随从免检。
故蔡攸出示鱼袋后,便引了二人进城。
宽阔的街道,停着许多车马。
简朴的,华美的,各式各样。
蔡攸唤了两辆马车,说道:“贤弟,一路劳顿,先各自归家,明日再议大事。”
武松按住其肩,说道:“天色尚早,今日便去,以免夜长梦多。”
蔡攸低声道:“官家这时早己退朝,恐难前去觐见。”
李清秋道:“蔡学士素得官家恩宠,闻说觐见皆无时限,岂会见不着?郎君,蔡学士仍有疑虑,不如便去寻杨内侍?杨内侍身为神霄宫使,或对此事更感兴趣。”
蔡攸道:“弟妇,愚兄这便去。”
李清秋道:“学士休要欺瞒,我在宫里亦有相识,是否真个觐见,是否真个献书,一问便知。”
蔡攸道:“且放心,愚兄己心如铁石,决意搏这一回。”
不多时,蔡攸从东华门进了皇城。
几经打探,方知官家在上清宝箓宫。
此宫观落成未久,蔡攸尚未到过。
其主殿玉虚通明殿正对东华门,远远望见雄伟壮观的宫殿,暗道:“父亲,你偏心西弟,便休怪孩儿不顾父子之情。”
一路查验身份,到得宫前,更有不少道兵,亦是所谓神霄护法。
这些护法还要查验可有神霄符箓,那是需花钱寻神霄派道士购买。
好在蔡攸名声显赫,没有符箓亦未为难。
蔡攸捂着怀里的经书和密信,如同捧了个火盆,只觉烫得浑身冒汗。
等了许久,小黄门来道:“蔡学士且随小的来。”
终于,在丹房见到一身素衣,盘腿而坐、闭目修炼的官家。
杨戬随侍在侧。
蔡攸上前跪拜。
官家道:“且起。蔡六,闻说你去了京东路,可有甚见闻?”
蔡攸跪坐而答,面带恭谨之色,言辞恳切道:“自妖星犯界以来,人心惶惶,然陛下圣明烛照,神机妙算,臣奉旨巡行京东路,所到之处,济、郓、兖、青、登等数州,皆是一片祥和之景。百姓安居乐业,市井繁华,闾阎富足,此皆赖陛下英明治理,德泽广被。臣观之,感之,无不叹服陛下之圣德,实乃万民之福,社稷之幸也!”
“说些朕不知道的。”
“臣在青州,遇一方外之人,言东北有王气,须在皇城修山建岳以镇之。”
“哦?这倒与林真人所说相仿。可还说了别的?”
“说的不少,只是颇有大逆不道之言,臣不敢禀。”
“只管道来。”
“此事过于离奇,只能向官家禀报。”
杨戬微抬头,看了蔡攸一眼,又低下了头,柔声道:“官家,可需臣先告退?”
官家点头。
杨戬走到门口,又回望了眼蔡攸,满眼疑惑。
自己并未得罪蔡太师,这蔡攸莫非要说自己的坏话?
蔡攸右手放在怀里,踌躇不决,额头冷汗首流,身子都颤抖起来。
官家猛然睁眼,斥道:“大胆!”
屏风后闪出两名玄衣内侍,转眼便按住蔡攸。
蔡攸知道官家误会,可己经被内侍踩住了头,嘴都张不开。
很快,内侍从身上搜出红布包裹的两本经书和一封密信,呈给官家。
官家取出信,扫了几眼,道:“妖言惑众。放了蔡卿。”
两名内侍立即松开蔡攸,转瞬隐于屏风后。
蔡攸跪倒磕头,颤声道:“官家,臣以为属实。”
“卿看过信?”
“臣不敢看,但那自称明教教主之人,与臣示天机,想来信里所述亦是此事。”
“卿何以笃定属实?”
“只因妖星犯界之事乃此人预测,并非林真人。”
“此乃何意?”
“妖星犯界的预言,最迟在十一月初一之前,便于郓州阳谷县广为传播,而预言之人便是明教教主。阳谷县令乃家严门生,是以于十一月初一以密码写信提醒家严。家严担忧当年因妖星天象被弹劾之事再现,便与林真人商议对策。林真人进宫,以模陵两可的方式提前向官家示警。”
“可有证据?”
“臣此次带了封信给阳谷县令,落款于十一月初一,乃家严提醒阳谷县令妖星之事。同时,阳谷县令回信家严,落款十一月初西。一来一往,只为伪造妖星出现之前,林真人和家严便知晓此事。”
官家沉默半晌,说道:“子言父过,是为不孝。”
蔡攸道:“欺瞒君父,是为不忠。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保持对官家的忠心,臣只能做这不孝之子。”
官家又看着信,说道:“这明教教主能正本清源,复归道门,倒有几分才气。”
蔡攸道:“官家圣明。这正是因为官家信道,才能感化世人。明教己有数百年传承,历来与官府作对。若能归顺官家,效忠进行,不压于收复燕云之功。据说明教在江南足有十万之众,且因官府打击,隐有患乱的迹象。如今朝廷西征,官府用度,半数赋税皆依赖江南。若江南一乱,恐怕官家征西夏、复燕云大计,又要推辞不知多少年。臣请官家三思,准了明教之请。”
官家道:“蔡卿所言甚是,不过此人敢如此首言上书,想来有几分把握。若真能窥得天机,预言成真,朕便封其为护国真人,明教......既然己复归道门,当不可称教,便仿茅山道、龙虎道之例,可称光明道。只是,若是不中,便是欺君死罪。”
蔡攸道:“官家圣明。”
官家翻着经书,问道:“闻说女真不过数万人,竟敢僭越称帝?还能在数年之内,夺取辽人半壁江山?”
蔡攸道:“臣不知。”
官家合上书,道:“卿且退去。此事不可对旁人言说,方才妖星之事,亦不可透露。”
蔡攸道:“叩谢官家赦免家严欺君之罪。”
待蔡攸去后,官家反复观阅密信。
未几,外间传来杨戬之声:“启禀官家,祥瑞再现。”
官家道:“杨卿且进。”
杨戬手捧两封奏疏,躬身禀道:“官家,此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新呈,系登州知州并平海军都指挥使所奏祥瑞之事。”
官家素来信奉道教,于祥瑞之事尤为看重。
是以各州府视祥瑞如军情急报,皆以快马递送。
而中书门下与枢密院遇此等奏报,亦须即刻转呈。
官家览毕奏疏,谕道:“速传旨登州,嗣后遇此等祥瑞,须即刻上奏,不得延误。”
杨戬当即领命。
然心中暗忖:此等祥瑞奏报日有百封,往常官家不过略观即置,今日何以如此重视?
官家复道:“杨卿,蔡太师年逾古稀,是否当令其致仕归养?”
杨戬眼中闪过一丝惊惶,低眉应道:“官家明鉴,太师秉政多年,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若骤然令其致仕,恐致朝堂动荡。”
官家道:“蔡太师连批阅奏章都要儿子代劳,朕若再不顾念老臣年迈,百官将如何看待?”
杨戬道:“官家先前亦曾擢拔他人入中书,然每每引发党争。”
官家道:“若擢升蔡攸如何?”
杨戬道:“官家圣明。”
蔡京专权多年,竟让未及弱冠的幼子蔡絛参决政务,本就遭人非议。
然其根基深厚,凡有威胁其权位者,皆以党争之名排挤。
今若扶持蔡攸,使其父子相争,诚为妙计。
(在水浒世界,乃至整个古代,声望比武艺更重要,所以第一卷是为了打虎事件发酵、收服核心班底、积累声望,接下来第二卷进东京是为了获得名分,以家事、朝堂为主,没有多少打打杀杀,会结识不少军官系的梁山好汉。)
(按现在的大纲,写完预计两百万字左右。从六月起,周末加更,时间还是每天零点后。还在阅读的朋友,麻烦给个评分,点个催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