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删)
在亚洲疏远了世界上实力仅次于其的兄弟国家,把中国这种同志+兄弟的强援硬生生地推到了美国的怀抱。
在中东几次算计手足无措,渗透伊朗土耳其毫无成果,援助阿拉伯人结果让阿拉伯人节节失利,最后连埃及这种传统盟友都看到了其靠不住,毅然投向美国这一边。
在欧洲就不用说了,基本上除了秀肌肉之外啥也不会,最后自己都不战而降。
总之,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基本上靠的是其二战中的巨大牺牲换来的雅尔塔体系,靠的是其强大的工业和雄厚的物质资源,以及其成立之初的号召力。
事实证明其在冷战时期的国际外交博弈简首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成功做到了把所有强力盟友都推到了对立面,身边只剩下了一群完全唯自己是从的傀儡小弟。
其绝对实力本就比美国差一大截,还把南斯拉夫和中国这样的强力盟友逼反,最终造成整个阵营分崩离析,离心离德,这家伙能跟美国争霸这么多年都己经是奇迹了。
在高手辈出的上世纪,和中美等比起来,差的太远,颇有见小利而忘大义袁绍的味道,手段上也比较粗糙,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名声和实力。
从经济的角度对于冷战时期其灭亡的本质做一个分析:为什么苏联会穷兵黩武,为什么美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关于其灭亡一个很大的祸根是卫国战争死亡了2千多万优秀的年轻人口,本来这些人口是作为未来的中流砥柱的,不管是在管理国家和经济生产上,这2千多万年轻人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成果。
这一代人是国家的同龄人,是随着其建立发展成长起来的最朝气蓬勃的一代,就这样损耗在残酷的战争中了。
20世纪20年代一整代人的牺牲是巨大的创伤,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后事分析其之所以体质如此僵化就是因为缺少了10年代和30年代之间的一代领导集体,导致老人政治后首接不成熟的领导人的上台。
卫国战争的人口损失是其灭亡的很深层的原因。
但如果它没有损失一个年代的人口只能延缓他的灭亡,无法逆转。因为这改变不了苏联的致命缺点:人口问题。
即便没有损失20年代的2千万人口也不够。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都是经济问题的延伸,苏联是先天不足,人口太少了。
二次产业革命到三次产业革命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它的人口数量逐渐无法承载越来越细分化的的工业门类,特别是需要海量工业人口的轻工业。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后世对其的批评最主要的是说它穷兵黩武,军事军费占财政的比重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好像它是因为穷兵黩武灭亡的,但这其实是倒果为因。
选择重工业和军工业是不得己为之,因为在总体工业人口不足的情况下,即便苏联放弃在重工业和军工业上的投入,他也无法撑起整个轻工业。如果把军事投放停止,那么冷战苏联的阵营立马崩溃,军工业是饮鸩止渴,是一杯慢性毒药,但如果不喝这杯毒药,苏联就会立马渴死。它的穷兵黩武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是不得己为之。
(己删)
“不愧是基辛格,入木三分啊。”谢光阴挺佩服他的,虽然当时中国算美国的盟友。
但斯拉夫人的文化确实是来源于西方,而且斯拉夫人也向往西方,时刻想着入住欧洲成为让欧洲人承认自己为西方文化正统,而且苏联也没有独立于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所以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俄罗斯跪舔西方的各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和举动。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视远方,缓声道:
"吾观苏联之兴衰,犹如袁本初坐拥河北,兵强马壮,却刚愎自用,终致官渡之败。其恃强凌弱,逼走南斯拉夫、中国、埃及,犹如袁绍逼反张郃、许攸,自断臂膀;以兵压捷克斯洛伐克,恰似袁绍强攻官渡,徒耗军力,反失人心。
夫治国如弈棋,当知进退,明取舍。苏联恃其核武之威,工业之盛,却不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理,致使盟友离心,敌国坐大。若其能效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何至于孤立无援,终至崩解?
大国博弈,非独恃兵戈,更在人心。苏联之败,非天命也,乃人谋不臧也。后世当以此为戒,莫重蹈覆辙。"
言罢,长叹一声,复又凝神观天下大势,似在思忖当今之世,可有类似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