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城的秋夜,寒意渐浓。董昭站在显阳殿前,望着宫墙上火把明灭,心中盘算着如何扫清储位路上的障碍。父亲董锐因执意亲征而病情加重,卧榻不起,整个朝堂暗流涌动,不少大臣开始暗中观望,意图在权力更迭中谋取利益。
“殿下,尚书令陈泰又在朝堂上谏言,说陛下龙体欠安,应暂缓伐吴,还提及应尽快确立储君之位。”贴身侍从悄声禀报道。董昭微微眯起双眼,陈泰此人向来刚正不阿,之前反对伐吴时就与自己父亲意见不合,如今又拿储君之事说事,显然是对自己有所不满。在他看来,陈泰表面上是为社稷考虑,实则是想借机打压董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
董昭转身回到殿内,召来心腹谋士商议。“殿下,陈泰在朝中威望颇高,门生故吏众多,若贸然动手,恐引起朝局动荡。”谋士皱着眉头说道。董昭冷笑一声:“威望再高,也抵不过陛下的旨意。父亲虽病重,但只要有他的诏书,何愁陈泰不服?”他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就说陈泰勾结东吴,意图谋反,散布些谣言,再找几个‘证人’,不怕扳不倒他。”
与此同时,董氏宗亲们也察觉到了朝堂上的危机。董锐的堂弟董昱连夜召集族中长辈,在董氏宗祠内商议对策。“如今陛下病重,太子之位未稳,朝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我们董氏必须团结起来,力保董昭殿下登上储君之位,否则家族荣耀恐将不保。”董昱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
“可尚书令陈泰等人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们若联手反对,我们该如何是好?”一位年长的宗亲担忧地问道。董昱拍了拍桌子,“怕什么!我们董氏世代为大魏效力,根基深厚。明日我便进宫面见陛下,请求陛下尽早确立太子之位,同时向陛下举荐可靠的董氏子弟进入朝堂,掌控要害部门。”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次日清晨,董昱早早来到皇宫,在寝宫外求见董锐。此时的董锐面色苍白,躺在榻上连说话都有些吃力,但一听到堂弟提及朝堂局势和董昭的储位之事,眼中还是闪过一丝神采。“昱弟,你说得对,昭儿生性聪慧,有勇有谋,确实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只是朝中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朕担心……”董锐的声音渐渐虚弱下去。
董昱连忙说道:“陛下放心,臣弟愿为陛下分忧。陈泰等人意图扰乱朝纲,臣弟建议陛下下旨彻查,以正视听。同时,尽快确立董昭殿下为太子,稳定人心。”董锐思索片刻,微微点头,命人取来笔墨,强撑着身体写下诏书。
而另一边,董昭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买通了陈泰府中的一名家仆,让其在陈泰书房中放置与东吴往来的“密信”,又指使几名小吏在市井中散布陈泰谋反的谣言。很快,这些消息便传到了御史台。御史中丞素来与董昭交好,立即上奏弹劾陈泰。
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陛下,陈泰身为尚书令,不思为国效力,竟勾结东吴,意图谋反,证据确凿,请陛下明察!”御史中丞言辞激烈地说道。陈泰大惊失色,连忙跪倒在地:“陛下,臣对大魏忠心耿耿,绝无此事,这分明是有人栽赃陷害!”
董昭站在一旁,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陈大人,平日里我敬重您是朝中老臣,没想到您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陛下龙体欠安,您不安抚人心,反而妄图颠覆社稷,实在让人心寒。”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时,董昱手持董锐的诏书来到朝堂。“陛下有旨,册立董昭为太子,监国理政。同时,命太子彻查陈泰谋反一案,务必查明真相,以安民心。”诏书宣读完毕,朝堂上一片哗然。董昭心中暗喜,表面上却一脸庄重地接旨谢恩。
陈泰见此情景,心中悲愤交加。他知道自己这是被董昭算计了,但在这满朝董氏宗亲的压力下,他百口莫辩。“陛下,臣愿以死明志,只求陛下能彻查此事,还臣一个清白。”说罢,陈泰竟拔出佩剑,自刎于朝堂之上。
陈泰的死让朝堂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后董昭假惺惺地叹息道:“陈大人如此刚烈,实在让人惋惜。不过谋反乃是大罪,即便陈大人己死,此案也必须彻查,以免有漏网之鱼。”他借此机会,将陈泰的亲信一一贬谪、下狱,清除了朝中一大股反对势力。
董氏宗亲们见董昭顺利登上太子之位,且成功铲除了陈泰势力,纷纷拍手称快。董昱更是积极运作,将董氏年轻一辈的才俊推荐到各个重要职位上。一时间,董氏在朝堂上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董昭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深知,权力的道路上永远充满荆棘。他开始在军中安插亲信,拉拢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同时,他还密切关注着东吴的局势,担心陆抗会趁大魏朝局动荡之际发起进攻。
在董昭的努力下,大魏的朝政逐渐稳定下来。董锐在病榻上看着儿子将朝堂打理得井井有条,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一统天下的宏愿,或许只能寄托在董昭身上了。而董昭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父亲的心愿,让大魏的江山更加稳固,让董氏皇权千秋万代。
洛阳城的夜色依旧深沉,董昭站在太子东宫的高楼之上,俯瞰着这座繁华的都城。他的目光坚定而又冷峻,仿佛己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登上皇位,率领大军踏平江东,一统天下的场景。而在这权力的漩涡中,新的斗争才刚刚开始,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挑战和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