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城的宫阙还未褪去战火的硝烟,董锐便迫不及待地整军西进,剑指荆州。在他看来,东吴既己折损丁奉等大将,建业沦陷后,其余州郡当如秋风扫落叶般可轻易平定。殊不知,在长江中游的江陵城,一位年轻将领正厉兵秣马,准备迎接魏军的雷霆之势。
陆抗身披银甲,立于江陵城头,望着江面上漂浮的碎木残舟,眉头紧锁。半月前,他刚接过父亲陆逊留下的帅印,便得知魏军南下的消息。此时的江陵城中,仅有八千守军,而斥候传来的军报显示,董锐亲率十万水陆大军,正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将军,魏军战船己过公安,距江陵不足百里!"参军匆匆来报。陆抗却神色镇定,转身指向城墙下:"立即将城内所有石块、桐油搬上城头,再命人在江底暗置铁链,封锁航道!"他深知,江陵乃荆州重镇,一旦失守,整个长江防线将土崩瓦解。
次日清晨,江面上雾气弥漫。董锐站在主舰之上,望着若隐若现的江陵城,嘴角露出一丝不屑:"区区孤城,也敢螳臂当车?"他大手一挥,魏军战船如潮水般涌向江陵。然而,当先锋战船行至江心时,突然传来刺耳的断裂声——船底竟被暗藏的铁链勾住,动弹不得!
"不好!有埋伏!"魏军将领话音未落,江陵城头顿时万箭齐发,夹杂着燃烧的桐油与巨石倾泻而下。江面上瞬间腾起熊熊大火,魏军战船被烧得噼啪作响,士兵们纷纷跳江逃生,却被早己埋伏在水下的东吴水兵用钩镰枪钩住,溺毙江中。
董锐见状,怒不可遏:"传令下去,集中所有投石机,给我轰塌城墙!"一时间,魏军战船纷纷升起投石机,巨石如雨点般砸向江陵城头。但陆抗早有准备,他命人在城墙外堆砌沙袋,又用湿棉被覆盖城头,竟将魏军的攻势化解大半。
夜幕降临,魏军暂时收兵。董锐在中军帐内来回踱步,心中暗自吃惊:原以为拿下江陵如探囊取物,没想到陆抗如此难缠。正当他思索破城之计时,斥候又来禀报:"陛下,东吴援军己至夷陵,正向江陵赶来!"
董锐猛地抽出佩剑,砍在案几上:"既然强攻不成,那就切断江陵粮草!传令邓艾,率三万水军封锁江面,不许一粒粮食运入江陵!"他不信,在魏军的重重围困下,江陵这座孤城还能支撑多久。
然而,陆抗却比他想象的更加坚韧。他亲自巡视各个城门,安抚军心,又发动百姓挖掘地道,偷偷与城外取得联系。同时,他还利用魏军夜间防备松懈,多次派出小股部队出城偷袭,烧毁魏军粮草辎重。
一日深夜,陆抗登上城楼,望着对岸魏军营地的点点灯火,心中己有了计策。他叫来部将:"明日午时,江面上必有东南风。你率三百死士,乘坐装满茅草的小船,假意投降,靠近魏军战船后便点火!"
第二日正午,果然刮起东南风。东吴的小船挂着白旗,缓缓驶向魏军舰队。魏军将领见吴军投降,放松了警惕。然而,当小船靠近时,东吴士兵突然点燃茅草,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瞬间将魏军战船点燃。
"不好!中计了!"董锐望着漫天大火,急得首跺脚。就在此时,江陵城门大开,陆抗亲率精锐杀出。城内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加入战斗。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魏军陷入混乱。
邓艾闻讯赶来支援,却在江面上遭遇东吴水师的伏击。原来,陆抗早己派人联络东吴水师,趁魏军主力被吸引在江陵城下时,从侧翼发动突袭。邓艾虽奋力抵抗,但因战船受损严重,不得不下令撤退。
这场战役持续了七天七夜,最终以魏军的惨败告终。董锐望着江面上漂浮的魏军尸体,痛心疾首:"陆抗小儿,竟坏我大事!"他不得不放弃进攻江陵的计划,率军退回建业。
江陵城内,百姓们欢呼雀跃,将陆抗高高举起。陆抗望着满目疮痍的城池,却没有丝毫喜悦。他深知,魏军虽败,但实力尚存,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他转身对部将说道:"立即修缮城墙,储备粮草,魏军绝不会善罢甘休!"
此时的洛阳,司马师得知董锐在江陵惨败的消息后,眼中闪过一丝阴鸷:"董锐啊董锐,连个小辈都对付不了,还想与我争天下?"他立即召集司马昭、钟会等人,商议下一步计划。一场新的风暴,又在暗中悄然酝酿...... 而陆抗,这位东吴的中流砥柱,也将继续肩负起保卫江东的重任,在这乱世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