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夏,许昌城内蝉鸣聒噪,董锐在铜雀台议事厅内来回踱步,案几上散落着雍凉防线的军情奏报与南线新城平叛的战报。前番五路伐蜀铩羽而归,孟达叛乱又折损兵力,这接连的挫败如重锤般击打着董锐的雄心,他心中燃起熊熊怒火,誓要在西南边陲找回颜面。
“传夏侯惇、徐晃、满宠进见!”董锐猛地转身,袍角带起一阵劲风。
三位将领匆匆入殿,夏侯惇独眼闪过精光:“主公可是要对蜀汉再动兵戈?”
“非也!”董锐指了指案头的密报,“南蛮孟获自上次按兵不动后,愈发骄纵。听闻其暗中与诸葛亮互通有无,还收留了不少蜀汉流民。朕要亲率大军南征,一来扫平后患,二来震慑蜀地!”
满宠拱手道:“主公,南中地势险要,瘴气横行,我军多为北方士卒,恐水土不服。”
“哼!当年丞相北征乌桓,踏破白狼山,何惧区区南蛮?”董锐眼神锐利,“传令下去,集结十万大军,备足粮草器械,半月后出征!”
与此同时,成都丞相府内,诸葛亮手持羽扇,望着地图上南中方向的标记若有所思。马谡作为参军,早己看出丞相忧虑,轻声问道:“魏军此番南征,来势汹汹,丞相可是在担忧孟获?”
“孟获虽勇猛,但行事鲁莽。董锐大军压境,他若一味死战,南中百姓必遭涂炭。”诸葛亮轻摇羽扇,“子常(马谡字),你随我多年,可还记得当年我与你论及的‘攻心为上’之策?”
马谡眼前一亮:“丞相之意,是助孟获抵御魏军,再借机收服其心?”
诸葛亮颔首:“正是。南中安定,方能无后顾之忧,全力北伐。你即刻准备书信,以我的名义送往南中,邀孟获来成都一叙。”
董锐的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抵达南中边境。孟获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董锐小儿竟敢欺我!集结各部族勇士,与魏军决一死战!”
就在孟获整军备战时,诸葛亮的使者到了。使者呈上书信,信中写道:“孟获大王,魏军来势汹汹,若正面交锋,南中百姓必将生灵涂炭。亮愿助大王一臂之力,以‘攻心’之策退敌,保境安民。望大王来成都共商大计。”
孟获犹豫片刻,最终决定前往成都。见到诸葛亮后,他粗声粗气地说:“孔明,你当真有办法击退魏军?莫要耍我!”
诸葛亮微笑着请孟获坐下,命人端上蜀地香茗:“大王放心。亮有一策,可让魏军不战自退。但需大王配合,依计行事。”
孟获一拍大腿:“只要能打退魏军,要我做什么都行!”
诸葛亮随即细细道出计划:孟获先佯装与魏军交战,且战且退,将魏军引入南中腹地;蜀军则暗中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同时散布瘴气、毒蛇的谣言,动摇魏军军心;最后,孟获派出部族勇士,趁夜袭扰魏军营地,使其疲惫不堪。
董锐的大军进入南中后,起初进展顺利,连下数座城池。但随着深入,怪事频发:士兵们莫名染上恶疾,夜里常有怪异声响,营中马匹也接连暴毙。
“报!前方道路被藤蔓封锁,难以通行!”一名斥候急报。
徐晃皱眉道:“主公,此地太过诡异,怕是有诈。不如暂且退兵,休整后再做打算。”
董锐却不信邪:“小小伎俩,何足为惧!传令下去,砍开藤蔓,继续进军!”
然而,当魏军好不容易突破藤蔓封锁,却陷入了泥潭之中。孟获率领的南蛮军队趁机杀出,箭如雨下。魏军阵脚大乱,死伤惨重。
董锐气得脸色铁青:“给我冲!务必剿灭这些南蛮!”
但魏军士兵早己军心惶惶,加之水土不服,战斗力大减。当晚,南蛮勇士又趁着夜色发动突袭,鼓噪声、喊杀声此起彼伏,魏军整夜不得安宁。
数日后,魏军粮草出现短缺,伤病员不断增加。董锐望着士气低落的军队,不得不下令撤军。就在魏军撤退途中,蜀军与南蛮联军突然杀出,诸葛亮巧用火攻,将魏军杀得丢盔弃甲。
孟获望着狼狈逃窜的魏军,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孔明先生,真乃神人也!若不是先生相助,我南中危矣!”
诸葛亮趁机说道:“大王,南中百姓渴望安宁,若能与蜀汉同心,共同抵御外敌,岂不是更好?”
孟获沉思良久,突然跪地:“孟获愿率南中各部族,归顺蜀汉!还望先生多多指教!”
就这样,诸葛亮以“攻心为上”的策略,不仅助孟获击退了魏军,更收服了南蛮各部族之心。南中地区自此稳定,为蜀汉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而董锐回到许昌后,怒火中烧,却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低估了诸葛亮与南蛮的力量。他望着许昌城的天空,心中暗暗发誓:“诸葛亮,这笔账,来日必讨回!” 此时的董魏,在经历南征失败后,内部矛盾再次凸显,董锐既要应对蜀汉与东吴的威胁,又要处理国内事务,前路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