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夏主李遵顼不信邪,非要与唐果恭较量,分西路军入侵关中。其中进兵最快的是嵬名肃第这一路。嵬名肃第所经过的原州、泾州,守城的金军亦不抵抗,开城让西夏军接收。
嵬名肃第大喜,率领大军兼程而进,想立下抢夺长安之头功。十月初八日,嵬名肃第己经进趋至邠州(今彬州市),距离长安不过西百里。
邠州处于黄土高原南缘,邠州以南都是一片黄土,有一条官道蜿蜒于黄土之间,一首向长安城延伸。
西夏军过邠州后,继续南下。十月初九日,西夏军正气喘吁吁地向前走,忽然望见远处旌旗飘动,隐约可见人影。嵬名肃第手搭凉棚,看清楚前面是骑兵,大约只有数百,因此一点不在意,对手下说道:“不过宋军侦察骑兵,派“铁鹞子”(注一)向前发起攻击,将其歼灭!”
“铁鹞子”得令后,呼啸向宋骑兵杀来,宋骑兵不敢接战,向后急退。宋军骑兵装备轻,跑得快,随后离开官道,闪入森林间不见了。
西夏“铁鹞子”重甲骑兵只好返回,崽名肃第见宋军不敢接战,更加轻视,以为拿下长安城,实在易如反掌之事。
西夏大军走到永寿县以北,来到一处森林地带,过了森林就是永寿县。只见两处山坡树木稀稀疏疏,远望山景呈现出淡黄色。
忽然,西夏军感觉地动山摇,鼓声震天,崽名肃第知是宋军来袭,山林地带,极不利于施展兵力。如果要退,必然引起混乱,既然永寿县就在前方,就命大军拼死冲到永寿县。
宋军果然从森林向官道上的西夏军发起攻击,到处都是宋军火绳枪兵。铅弹乱飞,喊杀声震天,烟尘遮天蔽日。
崽名肃第命令一千“铁鹞子”集中向永寿县冲击,迅速占据永寿县,作为收拢大军之根据地。
永寿县城是一座小城,连护城河都没有,当铁鹞子冲到城下时,发现城门己经打开了,人人狂喜,不顾一切冲进去。
当铁鹞子有一半冲进去后,城楼上埋伏之宋军,立即以火绳枪招呼来客。铁鹞子虽然装备重甲,但铅弹威力能穿透重甲,西夏骑兵瞬间被打得人仰马翻。
“铁鹞子”骑兵将领还想指挥骑兵冲上城楼,可城门楼梯用鹿角等杂物塞住,无法上去,铁鹞子只好在城中央的小巷乱窜,以躲避铅弹打击。
城外“铁鹞子”则向后逃窜,不过未跑多远,迎面有一支宋军骑兵杀到,是唐果恭之飞骑也。“铁鹞子”见来敌只有一百多,不放在眼里,向前冲杀。
当“铁鹞子”接近三百步时,前装线膛枪爆发出一阵齐射之巨响,“铁鹞子”倒下一片,其余幸存者还在懵逼时,接着又是第二轮齐射,其后又是第三轮齐射。三轮齐射后,“铁鹞子”终于冲到宋军面前,可他们只剩下几十骑,飞骑拔出佩刀,以多打少,轻松将其全歼。
窜入永寿县城的“铁鹞子”以为躲起来就没事,不料宋军放起火,当时十月,风高物燥,烈火西面向“铁鹞子”所在的地方蔓延。
“铁鹞子”不想被烧死,纷纷向城门逃窜,可城楼上的宋军火绳枪却不放过这些可怜的家伙,纷纷以铅弹招呼客人。
最终铁鹞子不是被烧死就是被铅弹打死,西夏的王牌骑兵就这样覆灭了。
现在说说宋夏主力步兵在森林中之激战情况。此战是夏兵第一次见识到火绳枪兵的厉害,不过夏兵依然勇敢非常,向森林中冲去,与宋军展开毫无章法之乱战。
宋军肉搏战不敌,纷纷后撤,西夏军杀红了眼,看看自己的伙伴死伤惨重,无法抑制愤怒情绪,继续向宋军追击。
此时嵬名肃第在侍卫保护之下,见各步兵纷纷向败退之宋军追击,心里似乎有点不安,预感到将会发生不妙之事。
他叫来传令骑兵,让他们去命令步兵返回,不要追击,否则可能中埋伏。传令骑兵纷纷听令前去,不过森林地形起伏,树木乱草杂生,骑兵根本无法发挥应有速度,所以未能立即追上步兵。
当西夏步兵冲到斜坡地形时,忽然高陇上又有宋军火绳枪兵出现,到处都有铅弹打下来,原来宋军使用了两段伏击,西夏军乱作一团。
正在此时,宋军一百飞骑加五百火绳枪骑兵向嵬名肃第本阵攻击,当时保护嵬名肃第的侍卫有五百人,不过大多是重甲步兵。
宋军飞骑以米尼弹向崽名亲卫射击,亲卫死伤惨重,又不敢舍弃主将前往反击。侍卫亲将劝嵬名肃第撤退,肃第道:“本将若后撤,全军必然士气崩溃,宋人趁机追袭,岂不大败?”
正争论间,有一支大约五千人的西夏骑兵从后面赶到,嵬名肃第大喜,命令骑兵将军率部反击。
宋军只有六百骑,于是不敢应战,向后撤退。西夏五千骑兵发起追击,到半路时,遇到宋将谭确率领三万安远军迎面杀到,西夏军不知死活,以为宋军虽多,不过都是步兵,一冲便散,于是发起冲锋。
谁知当西夏骑兵冲到时,宋军火绳枪步兵使用三段击,将他们射得人仰马翻,五千骑兵冲到阵前的只有一千多,最后全部被宋军击杀。
宋军右翼己经击破西夏军一部,占领嵬名肃第后撤之归路,西夏有五万人进入了宋军的包围圈。
当时西夏未入包围圈军队还有五万人,他们拼死向前冲杀,试图救出陷入包围圈内的主将嵬名肃第。
可自午至暮,连番攻击,就是冲杀不进去,战至日暮,包围圈内的西夏军崩溃了,嵬名肃第向北突围时,被宋军射杀。
宋军歼灭夏军五万后,又对后面的五万夏军发起攻击,夏军顶不住,被迫后撤,宋军追杀数里之后,因极度疲劳而停止追击,返回营中休息。
此役,宋军杀死夏军32580人,俘虏18650人,取得辉煌胜利。
注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元昊置“铁鹞子”三千,分十队,皆选骁勇之士乘良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