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开设医馆,培养人才
(一)仁心初现的的晨雾还未散尽,苏沐颜便带着春桃穿梭在京城的街巷。昨日毒医司传来密报,城西贫民窟爆发痢疾,短短三日己夺走十七人性命。她踩着青石板路,看着街角蜷缩的病患,凤冠上的东珠随着步伐轻轻摇晃,却晃不散眼底的忧虑。
“娘娘,这是新开的‘济世堂’,每日只看二十个穷人。” 春桃指着街角挂着褪色布帘的医馆,“诊金要收半吊钱。” 苏沐颜推开斑驳的木门,屋内弥漫着刺鼻的草药味,十几个病人挤在发霉的草席上呻吟。她蹲下身为一位老妪把脉,指尖触到对方滚烫的额头:“是外感风热,只需一剂银翘散......”
“这位娘子,要看病先交钱。” 掌柜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苏沐颜起身摘下腕间的玉镯:“够付今日所有人的药费吗?” 回到皇宫,她望着铜镜中沾染药渍的翟衣,突然对萧玄烬说:“陛下,我要在京城开一所皇家医馆。”
(二)力排众议的筹建之路
旨意一出,朝堂炸开了锅。“皇后娘娘此举虽善,” 御史大夫王大人颤巍巍地说,“但开设医馆耗资巨大,国库......”“西北军饷能拨,百姓的救命钱就不能花?” 萧玄烬将奏折合上,“朕准了!选址就用东城的国公府旧址,那里宽敞。”
苏沐颜却摇头:“陛下,医馆应建在百姓聚居处。臣请将西市的粮仓改建,那里离贫民窟近。” 她展开手绘的设计图,“前院设坐诊大堂,后院建药房和学堂,再挖两口井,既取水方便,又能养些蟾蜍制蟾酥......”
工部尚书擦着冷汗:“皇后娘娘,这医馆的布局,倒像是座药庐!” 苏沐颜微微一笑:“医馆本就是治病救人之地,何须华丽?” 三个月后,青砖灰瓦的 “仁德医馆” 拔地而起,门楣上的匾额是萧玄烬亲笔所书。
(三)群星璀璨的师资阵容
开馆前夕,苏沐颜广发英雄帖。毒医司的沈星遥、林小鱼自不必说,连隐居钟南山的 “毒医圣手” 楚老爷子都被她请了出来。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藤杖走进医馆时,震惊了在场所有人:“老身本己封针,却被皇后娘娘的‘以毒攻毒新解’勾起了兴致!”
更令人意外的是,太医院院正李太医竟带着十二名弟子前来投奔。“太医院规矩森严,” 他摸着胡须感慨,“在这里,才能真正施展医术。” 苏沐颜将他引到标本室,墙上挂着的毒蛇、毒草标本栩栩如生,柜中摆满她研制的新药:“李太医,这是治疗肺痨的‘百部丸’,还请您指正。”
(西)别开生面的招生考试
招生那日,医馆门前挤满了人。既有背着药箱的游方郎中,也有目不识丁的农家子弟。苏沐颜亲自监考,考题却出人意料:“若遇产妇大出血,手边只有灶台和铁锅,如何施救?”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站出来:“可用铁锅烧红,放入陈酒,产妇嗅其热气,再用灶灰敷在肚脐......”“好!” 苏沐颜眼睛一亮,“这是民间失传的‘釜底抽薪止血法’!你叫什么名字?”“回娘娘,小人叫阿牛。”
首批录取的八十名学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女子。当有人质疑 “女子无才便是德” 时,苏沐颜带着她们走进解剖室,指着一具人体模型:“在这里,只有病患,不分男女。”
(五)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
医馆开诊那日,西市人山人海。苏沐颜坐在一号诊台前,为一位咳血的书生把脉。她从药箱里取出银针,在患者曲池、肺俞穴施针,又写下药方:“这是自制的‘清肺饮’,明日来换药,不用诊金。”
后院的学堂里,楚老爷子正用毒蛇做示范:“这竹叶青的毒,需用七叶一枝花解,但用量必须精确到分毫......” 学生们趴在桌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突然,外面传来喧哗:“不好了!城东码头有人食物中毒!”
苏沐颜抓起药箱就往外跑,身后跟着二十名学员。当他们赶到时,三十多个工人上吐下泻,奄奄一息。“是河豚毒!” 她迅速判断,“取鲜芦根捣汁,加粪清灌服!” 学员们分工合作,有人挖芦根,有人找粪清,场面虽乱,却有条不紊。
(六)创新变革的医学摇篮
随着医馆声名远扬,各地疑难杂症纷纷送来。有次,一个全身长满鱼鳞状硬皮的病人被抬来,太医院的太医们束手无策。苏沐颜却盯着病人的指甲,突然问:“你可是渔民?常接触章鱼?”
她让学员们取来章鱼墨汁,混合硫磺、雄黄,制成药膏涂抹。半个月后,病人的硬皮竟渐渐脱落。“这是‘以毒攻毒’的新用法!” 她兴奋地对学员们说,“医学之道,贵在创新。”
医馆还设立了 “病案室”,将所有病例分类记录。三年后,一本《仁德医案集》问世,里面不仅有治疗方法,还有苏沐颜的批注:“此案若用西医之解剖术,当有新解。”
(七)誉满天下的医学中心
五年后,仁德医馆己成为大靖医学的圣地。这里不仅培养出三百多名优秀医者,还研制出二十多种新药。从北疆到江南,各州府的医馆都以这里为范本。就连邻国使臣来朝,都要特意参观医馆,求购药方。
萧玄烬看着医馆门前排着的长队,笑着对苏沐颜说:“落雁,你这医馆,比朕的皇宫还热闹。” 她擦着汗,望着学堂里认真听课的学员:“陛下,医者仁心,这些人才是大靖的瑰宝。”
某天,一个衣着华贵的商人送来厚礼,想让儿子进入医馆学习。苏沐颜婉拒了:“令郎若真心学医,就从打扫药房做起。在这里,只看医术,不问出身。”
(八)薪火相传的仁医之路
十年后,苏沐颜的青丝染上白霜,但她仍坚持每日坐诊。这日,一位从西域来的医生求见,捧着一卷羊皮书:“听闻皇后娘娘医术通神,特来请教‘尸厥症’的解法。”
两人在医馆的凉亭里探讨了整整三日。临走时,西域医生感慨:“大靖有此医馆,实乃苍生之福!” 苏沐颜望着满园桃李,对身边的阿牛说:“记住,医馆的门永远向百姓敞开。”
夜幕降临,医馆的灯火依然明亮。苏沐颜坐在案前,批改着学员们的病案报告。窗外,隐约传来百姓的歌声:“仁德医馆,圣手回春;皇后娘娘,大恩大德......” 她放下笔,望着夜空,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座承载着她心血的医馆,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播撒仁爱的摇篮,将医术与医德的火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