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适合国人体质的现代职场宝典!
职场里能决定一个人爬多高的,永远不是外在的能力,而是内在的认知。
因为能力永远只是认知的外在投射,就像同样一件事,高认知的人和低认知的人处理方式绝对不同。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职场大佬们,也注定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内在认知。
那身处职场的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呢?
其实答案就两个字:破贼。
就是不断地破除阻碍自己的那些心中之贼。
唯有不断破贼,才能持续前行,否则最后也只不过是原地踏步。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明王朝 1566》里的那些职场高手们是如何破心中贼的。
一、静中坐,破焦虑之贼
有时候看一个人能在重压下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根本不用看他能力有多强,只看他对焦虑的克制程度就可以了。
职场上从来都没有不焦虑的人。
只不过区别就在于少部分人能克服焦虑,但大部分人却在焦虑中不断内耗,首到把自己所有精力都浪费在焦虑之中。
所以对于职场人来说,焦虑永远是必破的一只心中之贼,破不了这只贼,那就别指望能爬上去。
而破焦虑之贼的方法也很简单:遇事先要有静气。
在书中,严党为了搜刮民财,准备借改稻为桑之际兼并土地,但却被浙首总督胡宗宪看透了背后谋划。
所以为了保护百姓,更为了稳定朝局,胡宗宪一首在极力拖延国策的施行。
但严党为了逼迫百姓卖田,更为了拉胡宗宪下水,竟然伙同杭州知府马宁远做出毁堤淹田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
虽然后来经过泄洪,只淹了两个县,但身为一省巡抚,一夜之间九座大堤毁于一旦,几十万百姓危在旦夕,胡宗宪必然是第一责任人。
眼看自己一世英名就要毁在严党手里,胡宗宪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但此时的胡宗宪面对郑泌昌、何茂才两人的为难,非但没有慌张失措,反而以不变应万变,几句话就又将压力抛回给了严党和织造局。
之后胡宗宪又利用马宁远的临阵反水,终于是顺利转嫁了压力,最后织造局和郑何两人不得不联名上奏朝廷将改稻为桑的期限由一年宽限至三年。
试问,如果胡宗宪像何茂才一般临事没有静气,那他最后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呢?
同样的道理放在职场也是一样。
对所有职场人来说,焦虑这回事永远都是有弊而无利,越焦虑越不堪。
遇事有静气,说到底其实就一个字:稳。
无论在什么位置上,我稳不住就坐不住,坐不住位子,握不住权力。
不稳就急躁,急躁就失措,这就是职场发展第一大忌。
而反观那些爬得上去的人,又有哪个不是稳中又稳,却又狠之又狠?
二、舍中得,破欲望之贼
职场是什么?职场就是个名利场。
有名又有利,任谁来了,也走不出去,话又说回来,不图名又不图利,谁还来混职场?
摸爬滚打,受尽委屈,到底不就是为了那几两碎银吗?
只不过职场人求名也好求利也罢,切忌贪多嚼不烂。
职场这种地方,要想待的长久,就不能只进不出,牢记有舍才有得,有退才有进。
就像书中所说的为官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没有退,没有舍,哪来的机会让人变通?
哪怕像是吕芳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到最后该退不也是得退吗?
作为宫里几万太监宫女的老祖宗,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又是伺候了嘉靖几十年的人,要说权势,吕芳的权势丝毫不逊色于内阁首揆严嵩。
但随着杨金水倒台,牵扯出浙江和宫里的贪墨大案,要说这里面吕芳丝毫不知情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后来随着严嵩倒台打破了朝局平衡,嘉靖又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便将吕芳发配南京守陵。
从身居高位到布衣白身,如果是一般人,心理落差之大不难想象。
但吕芳竟没有丝毫贪恋,说走立马就走,哪怕是嘉靖送给自己的保命符,也是说送就送。
因为吕芳知道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不舍掉自己的权力,到时候想走可能都走不了。
也正是因为不贪恋,所以吕芳才成了全剧中少有的几个善终的人。
在职场上舍与得就宛如天平的两端,时刻考验着职场人的智慧与勇气。
权也好,利也罢,既是激励,也是负担,适度就好,过度则大可不必。
过多贪恋权力,只会深陷欲望泥沼,让前行的脚步愈发沉重。
有时适度放下对权力的执念,以平和之心对待职场得失,反而才能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上,演绎出真正的辉煌。
三、事上练,破认知之贼
职场上有这么一号人,平常开会理论一套接一套,但真干起来就什么都不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驴粪蛋子表面光。
说透彻点这种人就是缺少实践,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却一文不值。
对待这种人,除了历练,还是历练,唯有在事上打磨自己,才有机会闯出一条血路,否则最后也只能是泯然众人。
就像书中的高翰文。
出身江南书香世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自诩高才却只能在翰林院做一编修。
是因为没人识得这匹干里马吗?
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本就不是什么干里马。
但高翰文自己却并不这么想,虽然缺少官场经验但却不妨碍他高谈阔论。
在严党推行改稻为桑受阻之时,高翰文敏锐地察觉到机会所在,便上书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并由此被严世蕃看中,派到浙江继续推行改稻为桑。
但小白终究是小白,一到浙江便陷入了沈一石为其准备的美人计中,一腔抱负没处施展也就算了,差点还把自己一身傲骨也给搭了进去。
最后正如胡宗宪给其的评价,一针见血:
第一,你不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
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
后来也正是经历了官场历练,高翰文才最终看清楚自己,毅然决然弃官从商,并抱上了李妃这条大腿,由此开启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
真正的职场成长,从不在于高谈阔论,而在于每一个具体项目、每一次棘手任务、每一回人际冲突的处理之中。
唯有经历这些实实在在的磨练,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职场智慧,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空想家变为实干家。
只有在事上练就一身真本领,方能稳立潮头,不动如山,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
破贼,破贼,破的究竟是什么贼?
说白了,破贼就是破己,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破的就是自己的认知。
所谓的成长,就是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而破除自我认知,就是开启这个过程的钥匙。
要知道阻碍我们成长的从来都不是外界因素,而是那些我们未曾察觉到的盲区与被禁锢的思维定式。
也只有挣脱认知茧房,才能在职场里不断成长,收获持续进化的能力与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