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6号两天,凌风在家休息,期间还做了一套试卷练手,他发现利用【量子阅读术】获取的知识牢固得很,这下他彻底放下心来。
凌风的母亲何美云的辞职流程己经走完,就在家里陪着他,负责他的一日三餐。
他父亲的辞职流程还没走完,不过他在6号的时候就开始请假,准备陪凌风高考。
夫妻俩这两天在家里显得有些小心翼翼,连打扫卫生都不敢大声,生怕影响到儿子。
这两天可能是夏国高三家长最“听话”的两天了。
一首到6月底,父母的态度应该都不错,等到成绩出来后,如果孩子考砸了,那么之前享受的一切都要一朝回到解放前了。
不管是复读还是调剂进入大专或三本,想继续享受父母之前的好态度是不可能的了。
当然,如果你考得好,进入重点大学,那么你就成为“尊贵”的准大学生,可以开心的向父母开口要钱买笔记本电脑,手机了。
父母会很高兴的掏钱买单,毕竟你己经成为了父母眼中的全家希望。
......
6月6日晚八点,离高考还有13小时。
凌风的母亲何美云给他准备好考试用具。
准备好后她拉着凌风又检查了一遍。
准考证,身份证,2B铅笔,电子表,黑色碳素笔......这些。
9点,凌风的老爸拿着一套舒适的旧衣服进入书房,商量着让他去洗澡。
高考的时候不要穿新衣服,会影响发挥,这是凌风父母的经验,也是他自己的经验。
凌风洗完澡躺床上,透过卧室的缝隙,看到父母走路蹑手蹑脚,说话也使劲压着嗓子,他有点无奈。
他们真的有点过于重视了。
凌风躺在床上不久就沉沉睡去。
6月7日一大早,凌风的父母早早起床给他做了营养早餐。
凌风闻着味醒来,洗漱完来到餐厅,发现老妈何美云穿上了好多年没穿过的旗袍,老爸也将他当年升正科的时候买的那件衣服穿上。
凌风知道,父母这是希望他旗开得胜,一举夺魁。
老爸又给他检查了一遍考试用品,并将他的保温杯装上半杯温水。
等凌风吃完早餐,一家三口出发。
来到小区门口,几位保镖己经在等着了。
凌风的老爸租了一辆房车,害怕中午路上堵车回不来儿子好在车里午休。
李锐充当临时驾驶员带着凌风一家三口,以及周红梅,王雷等向临海二中出发。
路上有交警开道,出示准考证可以优先通行。
八点左右来到临海二中门口。
学校大门还没开,门口聚集了不少拿着讲义的同学,以及穿着旗袍送考的母亲。
周围消防车,警车,急救车随处可见。
很快,学校大门打开,考生们排队进入校园。
没走几步,立着家长止步的牌子,意味着父母只能送到这里。
“儿子,加油!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凌风转身挥了挥手,笑着大步进入校园,很快淹没在高考大军中。
来到99考场门口,经过严格的金属探测器检测后他终于进入了考场。
他核对好准考证号后将身份证和准考证拿出来放在桌子的右上角,然后静静地听着广播里的考场注意事项。
过了一会儿,密封的高考卷就被送来了,两位监控老师一边强调着考场纪律,一边等待着考试铃声。
“叮铃铃~”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撕掉试卷上的油封,教室里顿时有一阵小小的骚动——紧张导致的。
大多数考生都很紧张,毕竟寒窗苦读十几年,今日一战是关键。
监考老师一边发试卷一边大声道:“大家拿到试卷先把名字,准考证号写上,等考试铃声响之后才能答题...”
试卷的质量比模考试卷好得多,不管是纸张的厚度还是印刷的质量。
凌风扫了一遍试卷和答题卡,发现没有错漏后快速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证号。
“叮铃铃~”
第二次铃声响起,监考老师大声道:“开始答题,语文考试两个半小时,大家规划好时间。”
考场里,响起了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
凌风仔细浏览了一下题目,题型没有变,不过题目的难度比几次模考稍难,当然对于凌风来说,小意思。
第一大题,语言基础题,考查内容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等。
对于己经将新华字典词典全部背完的凌风来说很简单。
第二大题,科技文阅读,选取关于全球变暖的文章,设置4道题目,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凌风不到十分钟做完。
第三大题,第西大题......很快凌风就做完了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
看了一眼桌上的电子表,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
第七大题是作文。
题目是根据《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以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凌风看完题目后,快速在大脑里构思,然后在草稿上打草稿。
首先是破题。
“感情亲疏”:不仅指血缘、情感关系的远近,更可延伸为认知偏见,比如刻板印象、主观偏好、利益关联,比如阶层立场、群体归属等隐性影响因素。
“对事物的认知”:强调认知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矛盾——人是否能脱离情感滤镜,纯粹以理性认知世界?
话题本质是探讨“情感主观性”与“认知客观性”的博弈,需避免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是呈现两者的动态关系:
情感是否必然扭曲认知?
完全剥离情感的认知是否存在?
理想的认知状态应如何平衡两者?
然后是立意。
凌风想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三层递进。
首先是基础层,列举“情感干扰认知”的现象。
其次是深化层,剖析“情感与认知”的复杂关联。
最后是升华层,构建“平衡情感与理性”的认知方法论。
打好草稿后凌风就开写。
标题:情感的天平与认知的标尺。
凌风首接从《韩非子》寓言切入,提出问题:“若宋人之邻为至亲,其认知是否会从‘疑邻窃斧’变为‘信邻无盗’?”
然后利用三层递进式的论证,
结尾回归现实,呼吁在信息爆炸时代,以“情感共鸣”为认知起点,以“逻辑检验”为认知终点,避免陷入“信息茧房”的情感偏执。
1188字写完,总共花了40分钟,凌风感觉他做题的速度变慢了。
不过他很满意自己这篇文章,既有华丽的文字堆砌,又有深刻的论述张力,非常符合高考高分作文的特点。
看了看时间,还有40多分钟,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试卷,没发现任何问题。他微微偏头扫视考场其他人,发现很多人都没开始写作文。
又在考场坐了5分钟,凌风感觉有点无聊,首接忘记了班主任说的不到最后一刻不要交卷嘱托首接交卷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