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十五年,辋川谷的烟雨正浓。
陈昭踩着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望着竹林深处的茅屋——王维正在檐下作画,衣袂沾着辋川的水雾,笔下是《辋川图》中“竹里馆”的雏形,墨色在潮湿的空气中晕染,几处山峦己辨不清轮廓。
“右丞大人可是在烦恼水墨难拒烟雨?”他摸出随身携带的钛白粉防水颜料,这是现代工艺合成的矿物色,遇水不化且自带珍珠光泽,“某从岭南来,带来些‘云绡粉’,可让山色在雨中更显青碧。”
王维搁笔,眼中泛起涟漪:“小友竟知某作画必选阴雨?”他接过颜料细看,瓷瓶上刻着极小的《河图》纹路,与陈昭后颈的胎记暗合,“此粉细腻如雾,倒像是从终南山巅采的云母碎。”
陈昭趁机扫向画案,未完成的《辋川图》上,“孟城坳”的屋瓦己被雨水洇开,他取出微型喷壶,将稀释后的防水剂轻轻喷在纸背:“大人且看——”原本模糊的屋瓦线条竟逐渐清晰,墨色边缘泛着淡淡银光,正是钛白粉与古代松烟墨产生的“时间固色反应”。
王维抚掌惊叹:“妙!此等技法,比某在敦煌见过的矿物色还要精妙三分。”他忽然盯着陈昭的脖子,“小友后颈的青斑,可是与某梦中的辋川山水相合?三日前,某曾见星落辋川,化作人形,颈间有山水纹路……”
竹林深处突然传来马蹄声,安史叛军的旗号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历史上,《辋川图》真迹将在安史之乱中被焚烧,此刻叛军正奉安禄山之命,搜刮长安权贵的珍藏。
“快收画!”陈昭甩出防火绢布——用元代防水纸与现代纳米纤维混织,将《辋川图》与王维的其他诗稿裹紧,“某知秦岭有处溶洞,可保画稿千年不腐。”
他顿了顿,“待乱平后,大人若去洛阳,可到天津桥畔找‘观古斋’,某的传人会将此图完璧归赵。”
王维刚要说话,叛军己闯入竹里馆,为首校尉提着长刀指向画案:“带走王维,烧了这破画!”陈昭本能地护住画箱,后颈的胎记突然爆发出强光,《辋川图》上的“鹿柴”场景竟化作实体竹林,将叛军的箭矢挡在三丈之外——这是继“文物护住”后,胎记解锁的“场景固化”能力,由《平复帖》的文魂与《辋川图》的画魄共同催动。
“你……你是画中仙人?”校尉惊恐地看着悬浮在空中的竹叶,每片都带着王维画中的“破墨”笔法。
陈昭趁机拉着王维钻进密道,将画箱藏入溶洞暗格,临走前塞给他一枚刻着“摩诘”的玉扣——正是从现代带回的,与王维的字“摩诘”相合。
当他回到现代,手中的《辋川图》稿本竟带着辋川的水汽,防水颜料在紫外线灯下呈现出七彩荧光,那是钛白粉与唐代松烟墨发生的化学反应。
更令他震撼的是,玉扣与扳指相触时,胎记上浮现出完整的辋川山水,与王维画中的“二十景”分毫不差,第三颗星点“天枢”正式点亮。
三日后,东京国立博物馆。陈昭看着《辋川图》复制品在暴雨中展示,现代防水技术让墨色始终鲜明,而他带来的唐代稿本,正通过碳14检测显示为“天宝十五年原迹”。鉴定专家激动地宣布:“这是《辋川图》失传千年的‘烟雨初稿’,右丞大人的‘破墨山水’技法,终于得见真容!”
掌声中,一个戴斗笠的老者走近,递过半个玉扣:“陈先生可还记得,秦岭溶洞的暗格?”他摘下斗笠,后颈竟有与陈昭相同的青斑,形状是王维《辋川图》中的“欹湖”,“吾乃王维第三十六代孙,代号‘辋川渔隐’,等您开启‘场景固化’能力己久。”
陈昭手中的扳指再次发烫,玉面投影出立体的辋川别业,王维的意识残影正在竹林中漫步:“小友护画之恩,某己写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千年后自会有人凭此寻你。”残影转身时,袖中露出半卷《河图》,与陈昭手中的扳指严丝合缝。
手机震动,匿名论坛弹出新帖:《震惊!王维《辋川图》初稿现世,画中“鹿柴”场景竟能抗雨百年?》跟帖中,ID“辋川渔隐”留言:“注意看画中人物衣纹,有现代防水剂的荧光反应——这是时间守护者的印记。”
深夜,陈昭翻开《观古笔记》,新页记载:“王维玉扣归位,十二星宫成其三。下一站,北宋黄州,苏轼正夜游赤壁,《寒食帖》的‘君门深九重’即将写成,此帖因霉变受损,需现代脱氧剂护之。”
他摸了摸后颈,辋川山水印记旁,“寒食帖”的字迹轮廓正在浮现。窗外,潘家园的夜空飘着细雨,恍若千年后的辋川烟雨,陈昭忽然明白,每一次穿越都不是偶然,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物,那些在时光里等待的守护者,正通过扳指与胎记,编织成一张守护文明的巨网。
手机弹出七猫编辑的消息:“第八章数据爆表!读者说‘场景固化能力太燃了,想看主角用《清明上河图》打叛军’‘王维后人的伏笔埋得太妙了’!”他笑了笑,回复:“下章标题就叫《黄州寒食:当脱氧剂遇见苏轼的泪》。”
月光下,陈昭握紧扳指,玉面星图亮起,这次的坐标——北宋黄州的赤壁江头,苏轼正举着酒杯,对着江心明月长叹,而他,即将带着现代脱氧剂,去守护那篇“天下第三行书”的真魂,让“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永远闪耀在文明的长卷中。
(我们下一章将聚焦北宋苏轼《寒食帖》,主角携带现代脱氧剂对抗文物霉变,同时在黄州赤壁与苏轼共悟“物与我皆无尽”的哲思,胎记能力将解锁“时间缓流”,可短暂静止历史危机场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