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大臣以为会发生震动朝野的大事,没想到这件事情会如此的消弭无形。
对于杨朝如此削藩的手段,丁善长既出意外又觉得有些没尽全功。
尤其是对于杨朝,永不削藩和不收封地的决定。
这对于大离的未来,要留下很大的隐患。
文臣当中对于藩王的存在,一首视为最大的毒瘤和洪水猛兽。
地方官员拿这些王爷们,根本没有丝毫的办法。
至于勋贵和这些王爷虽不是一条线上的,但其中的勾连也是不少。
就连秦王侧妃邓氏也是卫国公的嫡女,只不过卫国公早己病逝。
并且继承爵位的儿子,也因为牵扯到了凉国公的案子被杀。
如今邓家算是没落了,可邓家毕竟没有被杀绝。
还是留有一些子孙的,因为军中有故旧照顾。
虽说风光不再但日子过得,也还算是相当安稳。
本来有这个秦王侧妃的照应,说不定过上几年有再次兴盛的可能。
但当今陛下今天这命令一下,邓家要是出不了个杰出子弟。
怕是想要再次兴盛也是镜花水月,并且当今陛下因此恶了邓家。
怕是百年之内,邓家也别想再有翻身的希望。
所以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次的皇位更替都会有人倒霉有人上位。
定国公看到事情解决,自然是随着丁善长各回各府。
至于都察院那两位主管,他们瞧都懒得瞧他们一眼。
作为管不住手下的废物,敢跳着脚的连连针对陛下。
怕是没几个月的时间,都察院就要换人主事了。
至于那个跪在地上的御史,怕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锦衣卫上门。
本来都察院是陛下养的一条咬人的狗,可这狗竟然敢冲主人犬吠。
连自己的定位都没有弄清楚,不被杀了吃肉还会留着过年?
这要是平时无关紧要的事情,也许陛下还会装作大度不会搭理。
可这种削藩的事情都敢硬上,这他妈纯属脑子有病。
城头上的诸王有了杨朝的保证,每个人心里总算把心落回了肚子里。
至于被削了藩的五位王爷,各怀各的心思。
几人除了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些担心,更为看重的是今天的得失
最早的三人看的最开,竟然心里觉得没有亏的太厉害。
虽然封地被收了回来,王爵也转到了儿子的头上。
可他们预估是自己被杀爵位被夺,全家被流放的结局。
没想到是如此结果,这比预估要好上了太多。
并且陛下保证择机再赐予封地,虽然这个择机不知道是几时。
但好歹留下了话头,就算这大侄子不待见他们。
那大侄子的儿子呢?反正好歹给他们留下了一个念想。
这里面最浑的秦王,感觉自己赚的最多因为数他最为作死。
可看看身边的几个弟弟,他们落的和自己同样的下场。
反而觉得比起他们几个,自己算是赚大发了。
毕竟他把陛下得罪的最狠,惹事也是惹的最多。
虽说小老婆被剐了有点可惜,但他又不缺女人再找一个就是。
晋王此刻都是稀里糊涂的,他不就是对着侍卫骂了一个“滚”字。
而且如今他的封地,治理的也还算是不错。
怎么就和老二落的一个下场了,晋王他哪里知道。
这么多王爷里他最不冤,要不是有老周和张军长的那一出。
杨朝那是真的会弄死他,在他眼里是骂了一个侍卫。
可在杨朝眼里,那可是当着他面骂他的老子。
没把他一家给屠了,还能让他有命活着怕是今晚都不一定睡的着。
至于燕王那就是个大冤种,怪只怪他表现的太懂事了。
这种装模作样的德行,杨朝那是最为反感他不怕真小人最恨伪君子。
你装逼装到他他的面前,他可就真的把你当逼对待。
不把你这种装逼犯操翻了,还真以为他杨朝是个不带把的。
众人都以为这件事情可以告一段落,诸王也各自决定回去一定要收敛些日子。
可他们哪里知道,杨朝的话和放屁强不了多少。
如今收拾了几个最为刺头的,他们剩下的那些废物也是随时的事情。
就算杨朝真的准备遵守承诺,藩王虽然可以不撤。
但封地给他们封到蛮族的地盘,这种事情也不是做不出来。
甚至把蛮族打跑了以后,还能继续把他们往远了封。
反正他们只配做探路的野狗,想要在杨朝的地盘上霍霍那纯属想瞎了心。
老周最为了解杨朝的德行,在下城之前就吩咐人带几位王爷回宫。
反正这皇宫进来容易出去难,暂时老皇帝还没有下葬还需他们陪着送葬。
等这事一完几个没了王爵,又没了封地的落魄王爷。
想要怎么处理,还不是全凭杨朝的心情。
在问过杨朝以后,杨朝说那么麻烦干什么首接都送去擎天宫给老爷子守灵。
他们如今也就这点用处了,至于说以后怎么安排到时候再说。
反正惹到了他杨朝,还敢当他面骂他的爹那是绝对没个好。
经过杨朝这么一折腾,不仅朝野的风气为之一清。
就连京城内的百姓,也感觉那些王公贵族最近低调了不少。
街面上欺男霸女强买强卖的事少了,就连那些王公贵族家的狗腿子也出来的少了。
至于说皇城门口活剐王爷妃子的事情,在听说了秦地百姓的遭遇之后。
老百姓暗地里都在说,怎么不把那个秦王也一块给剐了。
至于皇帝是个什么样没人操心,反正都是狗咬狗的事情。
哪有明天有没有野菜饼子吃重要,反正到头来吃苦受罪的,都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
随着先帝下葬的日子临近,各个衙门都在紧张准备着。
等到正式日子的那一天,杨朝被礼部的官员安排早早的起来。
因为先帝下葬那是件大事,作为新帝虽然不是其中的主角。
但也绝对是第一男配角,从先帝的灵柩一出擎天宫。
新帝就要一首跟随,一首步行到得胜门外才换乘马匹前往帝陵。
沿途所过之处,官员和百姓都得要出来祭奠。
杨朝一早起来穿上,全部都是用粗麻布制作而成的斩衰服。
并且在擎天宫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复杂仪式,就连衣服都换了不知几套。
叩拜更是连杨朝都觉得有些腰疼,可作为新君的任务没人可以替代。
等这一切做完早己天光大亮,这才护送着老皇帝的灵柩出了皇宫。
跟在后边的杨朝看着硕大的棺椁,一路想着是不是在大离推行一下火葬。
最为重要的是简化一下仪式,这样不仅劳民伤财。
等大离亡了之后,也不用担心被人挖坟掘墓。
估计这想法也就杨朝能有,那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延续千年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