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龙椅上的老朱心里思量,到底是哪个兔崽子给自已惹出了麻烦。
可陶凯这老头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想要他下不来台。
只要这老家伙真敢开口,那日后可别怪咱老朱和你算总账。
“陶尚书,既然是私事为何要到早朝来说,等朕下了早朝说不可以吗?为何非得占用满朝文武的时间,来说你自已的私事?”
老朱虽然心里已经认定,是自已儿子惹出了麻烦事。
尽管如此对于陶凯不顾大体,非要在朝堂说事的情况。
老朱立马一句话,把他推到朝臣的对立面上。
说实话这早朝,朱元璋自已也上的挺难受,天没亮就开始早起一忙就是大半天。
这还是他住在后宫离前朝距离又近,那些各部的官员品级高的,府邸位置距离皇宫近点还好。
有些住的较为远的,更是提前一两个时辰就早早准备。
在这朝上一站就是大半天,哪天下朝的时候不是腰酸背痛。
陶凯这老头一般不用上朝,偶尔来上一次也绝累不着他。
朱元璋的话语有不少人心里赞同,可毕竟陶凯名气不小品级不低。
为这点时间倒也没人真正怒目相视,再说了陶凯也不太在乎他们。
如今到了他这个年纪,早已对官场上的升迁没了心思。
何况他本来混的赛道和他们不同,虽然顶了个礼部尚书的名头。
可礼部的事情基本没有管过,平时做的也就是修书教学的事情。
“陛下,因为事关陛下和老臣,要光是老臣自已绝对不敢在朝堂说此事,可事关陛下这事就不是私事了。”
“因为陛下您是天子,天子是无私事的。”
陶凯老头虽然不明白,朱元璋为何不喜他在朝堂开口。
可今天这事不能不说,并且还必须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
这要放到私下和朱元璋说,别说他开口拒绝了。
就是装没听到他陶凯就没法,继续把这事进行下去。
朱元璋没想到陶老头如此执着,看来今天不让他说是不行了。
“陶尚书,既然天子无私事,那有什么事你就说出来吧!也好让众位臣工,帮着一同参详一下。”
朱元璋终于松了口,朝堂上的这些人好奇心也被勾了起来。
谁都看出了今日的蹊跷,坐上边的老朱不想让陶凯说。
可今这陶老头又头铁的厉害,哪怕惹的老朱不喜也要开口。
难道这老爷子今天准备来个大的?这是准备拼命要弄死谁吗?
“陛下,之前众皇子在大本堂晨读,今日本是老臣值守。”
“多日因病未来上课的晋王殿下,今日也来到了大本堂读书。”
“老臣本就因为晋王平时学习聪慧,所以就想询问一下,晋王课业是否有所落下。”
“没想到晋王殿下,突然称呼老臣为师傅,老臣一时不敢确认,以为是自已耳聋听错。”
“还特意再次询问了晋王殿下一次,没想到晋王殿下确认想要拜师。”
“毕竟此事涉及皇子,所以老臣得听过陛下的意见,才能知道如何回答晋王殿下。”
陶凯把事情说完,躬身低头就不再有所动作了。
可朱元璋和满朝文武,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心思。
那些武将听罢一脸就这的样子,在他们看来不就是拜个老师而已。
闹了半天就是这点破事,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情了。
可另一边的文官就不同了,如今天下初定建国时间不长。
这些武将勋贵每个都牛气冲天,根本就不把他们这些文官放在眼里。
就连文官之首的丞相名额,都被身为武将的魏国公徐达占了一个。
如今陶凯老头竟然要收晋王为徒,只要陛下同意了此事。
是不是代表皇帝陛下要重用他们文官,以后就不被那些武将压上一头。
朱元璋同样在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如今大明基本稳定。
北边边疆虽然时有骚扰,可已经动摇不了大明的根基。
如今整个中原民生凋零,接下来大明的发展是要放到经济民生上面。
这就需要这些文官出力,皇权对天下的控制。
靠的就是文武官员这两条腿,在打天下的时候肯定倚重武将。
毕竟这是需要拼命的事情,那些文弱书生可干不了这个。
可等天下安定需要治理的时候,则就要依靠这些文官了。
文武官员就是皇权的延伸,这两条腿缺了哪条都不行。
并且还的让两条腿保持均衡发展,如今武将是要强于文官的。
并且这些骄兵悍将,已经开始露出了不守规矩的苗头。
如今陶凯提出收晋王为徒,此事倒不是不行。
毕竟朱元璋儿子众多,只要不是动摇大明的国本太子。
扔出个儿子让这些文官,心怀希望也不是不行。
只是晋王刚刚病愈,今天才是头一天去大本堂上课。
陶老头就要收晋王为徒,要不就是这老家伙早就算计上了晋王。
要不就是大本堂内,发生了什么他还不知道的事情。
可这事与朱元璋的预定计划没有冲突,又恰好符合他的发展方略。
不管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事答应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晋王毕竟是他的儿子,要是这些文官真的算计了自已儿子。
朱元璋最喜欢秋后算账这种事,怕是首当其冲的陶凯老头。
想要善终那是绝无可能之事,文官这些家伙和韭菜没什么区别。
只要他们还想戴上官帽,就会前赴后继一茬一茬的顶上来。
“陶尚书学识名满天下,既然有意收晋王为徒,朕也很是开心。”
“只是晋王年幼顽劣,以后还需陶尚书多加用心,最好能为朕教导出一个,德行文采具佳的儿子。”
陶凯此刻已经顾不上,朱元璋话里的潜台词了。
眼看自已期待的事情,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立马跪地谢恩。
那些原本看事态发展的文官,也一同恭贺朱元璋和陶凯。
从古到今拜师学艺,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师徒父子也不是顺便说的,不然也不会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了。
他陶凯不贪不像宋濂,直接就瞄上了帝师的名号。
他陶凯都这么大年纪了,对于功名利禄早就不是他所看重的了。
人到了这个时候唯一操心的,也只剩下对于子孙后代的担心。
还有就是他所在家族的传承问题,如今搭上了大明皇室。
尽管晋王只是一位王爷,不像宋濂搭上的是太子。
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俗话说的好伴君如伴虎。
目前太子朱标看似温实敦厚,可真当坐上了皇位谁又能保证不会改变。
他虽然只是收晋王为徒,收益虽然不如搭上太子朱标。
可同样的风险也小上许多,如今这大明王朝初建。
晋王不光是嫡子人又是聪慧,只要他坐稳王位牧守一方。
他陶家抱紧这条大腿,以后得发展也绝对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