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
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 > 第173章 面不同而强同之,必至相诋;心不同而强同之,必至相倾。

第173章 面不同而强同之,必至相诋;心不同而强同之,必至相倾。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幕通万代,这是未来华夏?
作者:
苏仐
本章字数:
4678
更新时间:
2025-06-26

近期的舆论事件中舆论几乎全部无用,是否可以说舆论己经失效?舆论无用?

凡事不忙着站队,先观望。谢光阴看了那么多所谓的“舆论事件”学到的唯一一点就是这个,被不停的反转反转反转弄得精疲力尽,索性不再关注。

说明这些无法掀起声浪的舆论,根本不是真的舆论。

五西运动的时候,为了支持青年学生游行,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校罢课,逼的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才叫舆论。

微博、B站、知乎,在这些社交媒体上为了一件事急赤白脸地争吵,这不叫舆论,这叫扯淡。

这种对舆论的失望,来源于一种幻想,引起点注意力,不需要付出任何实质性代价。

就可以让世界按我是我希望的那样运作,而我只需要付出关注。

这实际上是一种傲慢。

所谓的舆论,是社会对某种现象不能容忍,进而爆发的抵抗浪潮,这严重依赖于社会共识来进行运作,题主所调的舆论失能,本质上是这个舆论本身没有足够的支持者,这里的支持者,是指那些真正愿意以实质行动来支持的人,而不是在互联网口嗨。

落到我们这个社会上时,国家并没有对舆论有所忽视,恰恰相反。

我认为在微博刚兴起时,国家对舆论的处理有点过于应激,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

程度,这给了很多有心人操作空间,让很多小矛盾,得到了不应有的关注(比如微博流行的小作文)。

这不仅仅是浪费公共资源,也给公平正义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好在这些年来,国家对舆论的应对逐渐纯熟和高效,明白了如何区分虚假舆论和真实舆论,这是好事,且无损于舆论的监督职能。

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各路自媒体,甚至包括有些官方媒体,为了流量,片面报道、恶意引导乃至于无中生有,大量向民众灌输垃圾信息,弱化大众共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就比如这几天的伊以冲突,各路时政媒体、大v,为了流量打出各种惊悚的标题,动不动就是中国赢麻了,伊朗没骨气,这种将国际政治拟人化、幼稚化的内容,反而会导致观众的政治素质下降。

以至于当真正需要舆论站出来监督国家的时候(比如台海问题),反而无法凝聚出足够的能量。

总而言之,要多读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

还有一个比较反常识的事情,近些年对于舆论的掌控力度,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

国内引发舆情的事件,如果你首接跟着舆情一起义愤填膺,那才是掉入了一个陷阱。

如今宣传口的习惯性操作是:要干什么,先吹风。再借势而为。

例如前些年的缅北舆情,要想管控这些舆情,还不容易吗,一点发不出来的事情还少吗?

可就是让这么大的舆情堂而皇之的在各大平台上热搜占据了几个月,迟迟不退。

等到人们的情绪都差不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一些事情都干成了,人也抓了,干涉也干涉了,好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关键就在这个“水到渠成”,舆论就是水,但渠可以是精心设计好的,为的就是让这水流过。

不要小看这个情绪,这不仅是给普通人看的,也是给潜在的“阻力”看的。

一个群体内部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很正常,高层可能并不在乎下面怎么看,但同为高层之间,这个情绪就可以被拿来压人,很简单,人民的呼声嘛,最大的政治正确。

考虑到了这层,再去看一些社会议题背后的逻辑,例如近期爆出来很多医疗问题的舆情,背后推手之一就是医疗改革派。

在此可不要把一个组织认为铁板一块,什么声音都有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既然要改革,动刀子,那就需要凝聚共识,减少阻力。

显然,拿着人民呼声这层政治正确压对手是最合适的。舆情的产生是需要推手的,没有推手的舆情持续不了多久,新闻的时效性就在于此,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人提问:

为什么xx不报道了,因为没有推手动机了,新闻就按照正常热度曲线,慢慢凉了。

遇到一个话题,先去思考背后涉及了哪些群体,再去看话题就不难理解其背后逻辑了。

“资金的流向就是问题的答案。”谢光阴若有所悟,但是说实话作为普通人被挑起的情绪,只是上层一把刀,还是有点难评的。

孔子看着天幕,倒是抚须叹息:“吾尝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又复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语常被误解为“愚民”,实则是强调“知情”的重要性:若民众对政策、事件缺乏基本认知,“舆论”不过是虚妄的喧嚣。

观今之网络,多少“舆情”起于片面信息?某事件反转三次,网民仍执着于“第一印象”骂战。他批评道听而途说。

但古人尚知耳听为虚”,今人却沉溺于转发即参与的,将未经核实的信息当作真理,将情绪宣泄等同于发声。

“此非乡校议政,乃群居妄语!”

“子贡问吾‘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吾答“恕”而己矣。”

“今之网民,偏失恕道:未见全貌便下判词,未查实证便施攻击,岂非道听而途说之极?若人人以不知为知,以情绪代事实,则舆论如盲人摸象,终成笑谈耳。”

“吾在《呻吟语》中说:舆论者,人心之镜也。镜明则物无遁形,心公则舆论不淆。”吕坤有些哀伤,却又抚膺长叹。

“昔时乡校议政,士农工商各言其志,所论皆关赋税、刑狱、田亩之利弊,故能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今之舆论,却成对立残害异己的工具”

讨论台海问题,有人借爱国煽动对立;争论性别议题,双方陷入非黑即白;甚至标签成分,都能被随意打上。

“夫众心之不同,犹面之不同也。面不同而强同之,必至相诋;心不同而强同之,必至相倾。”

“今之网民,偏要强同,以立场为线,用标签言语杀人,将不同意见视为敌人,将理性讨论视为妥协。

“如此,则便使人心这杆秤蒙尘,舆论亦是沦为撕裂的工具,岂非‘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 ”

毕竟,“天下之事,非一人之智所能独理,必赖众人之议而后成。”

这众人之议,从来不是网络上的口嗨,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

如此,舆论方不会失效;如此,方能不负“舆论”二字的分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