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宋学文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他特意在快到的时候把自行车收了起来。
毕竟他初来乍到,小心驶得万年船,他一个刚到地方的知青哪里来的自行车还真的不好说。
最少先打探清楚实际情况,把自行车的事情放在明面。
公社这边其实在一个县城里面,所以供销社也就这边县城有个供销社。
宋学文现在还没闹清楚为什么这边没有镇子,不过在县城这边倒是更合他心意,他准备出一批货。
不过在出货之前,他先去了一趟供销社。
这年头的供销社很是质朴远没有他空间里的那个商场看上去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灰扑扑的水泥地面,刷着半截绿漆的墙壁上贴着“为人民服务,保障供给”的标语。
长长的柜台是木制的,被得油光发亮,柜台里面立着一排排的货架,摆满了各种商品。
现在是七十年代,物资还是相对匮乏,货架上的商品种类并不算多,很多东西都特别的欠缺。
日用品区摆着搪瓷盆、搪瓷缸、热水壶、铝饭盒、肥皂、雪花膏这些。
吃食区则是一些散装的饼干、糖果、桃酥,还有一罐罐的水果罐头。
布料那边柜台里,摆放着各种布料,有蓝色的确良、灰色的卡其布、还有一些碎花布,几个妇女正围着柜台,仔细地挑选着布料
售货员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闲聊,态度算不上热情,但也不至于像后世传闻的那样鼻孔朝天。
“同志,你好,请问需要买点什么?”
大概是看宋学文穿的还算不错,立刻有售货员打了招呼。
宋学文绕了一圈,看到摆放着的一个二八杠自行车,“同志,现在自行车多少钱依一辆?”
“凤凰牌的,刚到的新货,一百八十块,要一张自行票。”
大概是问的人多,所以售货员回答的很干脆,“不过需要同志把身份证明带过来,这样我们开了票,你才能去公安那里上牌照。”
“上牌照?”宋学文略微有些吃惊,他之前完全不知道自行车还要上牌照的事情。
上辈子关于这方面的记忆太过遥远,他一时之间居然有些忘记了。
想到被他放到商场里的那个自行车。
还好放起来了,不然那车子一骑出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没有牌照,而是一辆黑车。
他现在就庆幸,还好他谨慎起见把车子重新放进商场里。
从供销社出来,左右看了下,看到了粮店和菜店。
粮店主要是卖粮食,菜店就是专门卖的各种青菜和肉食。
这个时候过来,肉已经全部卖完了,只有一些鸡蛋,六分钱一个,宋学文看着个头小小的鸡蛋,萌生了退意。
这鸡蛋还没有他商场里卖的鸡蛋一般大,估计是这个时候的鸡也没粮食吃。
想到何家喂养的那两只可怜巴巴的鸡,他觉得自已真相了。
又去粮店问了下粗面和细面的价格,宋学文这才两手空空的出来。
这个价格他现在已经有信心了,他手里的货绝对都是好货。
西北这边吃面食比较多,所以种植也大多以小麦为主。
宋学文因为是江城人,倒是米饭和面食都是对半,什么都吃。
这边的人其实不是不想吃米,但是和米比起来,他们的优势还是在面粉这一块。
县城其实并不大,而且宋学文现在并没有想去黑市的意思,他找了个僻静的地方,闪身进了商场,等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换了一身打扮,脸都黑了几成。
他身上背着一个背篓,一脸憨厚的走进一个家属院。
县里面的家属院很多,他随意挑了一个,这是纺织厂家属院。
纺织厂属于大户,他们的职工人数自然也多,家属楼都盖了好几栋。
“大娘,俺想跟你打听一个人。”正抱着孙子溜达的一个大娘被宋学文拦住。
这个人也是宋学文观察了一会儿选定的。
不管是大娘还是她怀里的孩子,穿的虽然不是新衣服,但是也是没补丁的,气色看上去也挺不错。
这说明这个大娘家中的条件应该还不错,属于他的目标客户。
大娘好奇的看着眼前的小伙子,“你想打听谁?”
“刘翠花,她是俺二姑,这不是俺奶奶想二姑了,让我来给二姑送点东西。”宋学文装作背累的模样,将背篓放下来,不小心露出里面的东西。
大娘瞳孔一缩,原本八卦的脸立刻变了样,“哎呦,这个我知道。”
她笑眯眯的招呼宋学文,“我家就在前面,看你好像走了很远的路,要不到我家,我给倒点水喝。”
“真的吗大娘?”宋学文脸上露出惊喜,对大娘露出个憨厚的笑,“还好城里好人多,不然俺都不知道咋办了。”
“俺就知道二姑住在城里,具体住哪里俺奶也说不清楚。”宋学文脸上都是感激,跟在大娘身后进了她说的院子,“还好遇到了大娘。”
大娘尬笑一声,觉得这孩子就是有点实诚。
她等宋学文进了院子,慌忙把院门关上,又进屋把孩子放屋里,出来的时候端了一碗水出来。
“小伙子,喝点水。”大娘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背篓,眼中都是热切,“你这给你二姑带了不少东西啊?”
“这不是俺奶说,怕二姑在城里啥都要买,这些东西在俺们农村好弄,这不,就让俺给二姑多送点。”
宋学文适时地嘀咕了一句,“就是二姑太难找了,俺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二姑家住哪里。”
“小伙子,大娘不怕跟你说。”大娘恳切的看着他,“我看你给你二姑带的东西挺多,不知道能不能分我一点?”
“你放心,我知道规矩,绝对不会亏了你。”
“我这也是没办法,家里儿媳妇刚出月子,但是没东西吃,这身子骨就一直好不利索,不知道你这能不能卖我一点。”
宋学文一脸为难,又看了一眼焦急的大娘,最后一咬牙,“那大娘家里也挺可怜的。”
说着他把背篓放了下来,掀开背篓上的被单,“大娘,您看想要什么?到时候我和二姑说下就是。”
“说不定我这次还找不到二姑。”宋学文抓了抓头,一脸憨厚。
大娘看到背篓里的东西眼都要直了,她刚才只是看到背篓里露出来的细面,想着买点细面给儿媳妇擀面条吃。
等看到背篓里的东西全部露出来,她简直要惊呆了。
这里面不仅有面粉,精米,还有上好的五花肉,一只杀好的母鸡,还有几十个鸡蛋,最主要的她还看到了一桶油。
而且那油非常清亮的,和她们以往吃到的油好像有些不太一样。
她眼睛都红了。
大娘一把抓住宋学文的胳膊,声音有些颤抖,“小伙子,你这些东西…能不能都卖给我?”
宋学文有些犹豫,“大娘,这些是我准备带给二姑的…”
“小伙子,我算是纺织厂的老人了,我还真的没听过刘翠花这个人。”大娘语重心长的劝道,“你看你来都来了,带回去也不值当,该出多少钱和票子我都出。”
大娘紧紧抓着宋学文的袖子,“我们城里现在粮食短缺,饱一顿饥一顿的。
要不然我儿媳妇也不会到现在身子还那么弱。”
“我们大人饿着没什么,就是孩子妈没奶,喂不了孩子,孩子苦啊。”
说到动情处,大娘的眼眶都有些发红。
没办法,别看他们是城里人,但实际上吃的都是供应粮,每个人的粮本上的粮食都是有限的。
就算兜里面有钱也没办法买到粮食。
从儿媳妇坐月子就是这样子,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导致一直奶水不足。
孩子每天都饿得直哭,他们想尽办法走奶粉,但是奶粉根本不好搞。
因为奶粉需要特供票,而他们根本搞不到特供票,所以根本就没办法给孩子搞的奶粉。
大娘擦了擦眼泪,“我们这也是没有办法了,我们大人其实无所谓,但关键是产妇和孩子要吃好,这奶水不够,孩子也没有奶粉吃,天天饿的直哭。”
“大娘,您别难受,如果您真的想要,俺分点给你,就是如果俺奶知道遇到像大娘这样的人不帮一把,俺奶肯定会训斥俺的。”宋学文连忙劝了一句。
“大娘,您看您需要多少?能给的我肯定给。”
大娘这才喜笑颜开,“我姓魏,你叫我魏大娘就行。”
“大娘我先说好,这要是买的话价格可能要比粮店的价格要贵一些,我可以不要票,但是如果您这边有别的票也可以抵了,价格上我就可以放低一点。”
“成,成,你说说价格。”魏大娘连忙点头表示知道规矩。
“粮店里卖的面粉是1毛8分5,我这边的面粉要比粮店的面粉要细的多。”宋学文还是那副憨厚的表情,“这面粉是俺们家仔仔细细打磨了之后又用筛子筛了一遍,所以磨出来的粉质就比较细。”
“所以这个价格是两毛一一斤。”
“这个大米也不是糙米,是那种精米,粮店的普通大米在1毛7,如果是不要票的话,这边给两毛。”
“上好的五花肉,一块钱一斤,这一条刚好是三斤肉。”
“食用油是8毛8,但是大娘您也看到了,这有可是因为我们村里的古方做出来的油,和普通油有些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这边的油做的有些繁琐,价格稍微高一点,需要1块2一斤,同样也是不要票,这一桶是10斤油,不散卖。”
“鸡蛋就是八分一个,虽然比菜店的贵是两分,但是个头您可以比较一下,是不是要大上一半。
我这里面一共是30个鸡蛋。”
“这只母鸡一共是6斤重,1块5一斤。”
宋学文把价格都和魏大娘讲了一下,“大娘,您看您需要什么,价格就是这样,您可以选一些。”
“还选什么呀,小伙子,你这些东西我都要了。”
魏大娘很豪气,想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圆,宋学文为难了一下,最后还是将东西都给了魏大娘。
最后魏大娘进屋拿了钱塞到宋学文手里,“小伙子,这钱你可拿好了,要多谢你送过来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我儿媳妇和孙子都有吃的了。”
“俺奶要是知道俺把送给二姑的东西都给卖了,肯定要生气。”宋学文唉声叹气,“那俺走了。”
大娘眉开眼笑,“小伙子,如果以后你们家还有这样的东西想要出手的,尽管来找我。”
她也是人精,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自然看出来了宋学文装模作样。
不过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所以她倒是希望宋新文能够多来几趟。
她手里不缺钱,就是缺东西。
宋学文只是笑笑没有说话,离开大娘家,走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再次进了商场,之后出来又是换了一身打扮。
不过和之前相同的是,背篓里依旧是背着许多东西。
这次他换了个理由,用没有找到自家亲戚为由,把杯子里的东西又再次清空。
一直倒腾了好几次,最后他手里多了五百二十八块。
眼看着天色不是特别早了,宋学文开始往李家沟走。
他这次其实不光是在县城里倒卖东西,最主要还是想摸清楚一下县城里现在的情况。
李家沟所在的这个公社就属于这个叫红石县的地方。
红石县算是比较配套齐全的县城纺织厂,机械厂,服装厂,副食品厂都比较齐全。
按照道理来说,李家沟其实主要归下面的青沙镇管,但是李家沟到清沙镇的距离和到红石县的距离是差不多的,所以基本上李家沟的人都喜欢跑到县里面来。
最主要的是镇上面的供销社里面卖的东西少之又少,所以当时宋学文问的时候,给他指的路就是按照之前李家沟人最喜欢去的那个供销社。
要是真是要找公社,还必须要去青沙镇那边。
别的他没有敢打听,准备其他关于东方农场的事情,回头等和村里的人熟悉之后,问一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