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从下乡知青开始逆袭
1972:从下乡知青开始逆袭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1972:从下乡知青开始逆袭 > 第7章 盖房子

第7章 盖房子

加入书架
书名:
1972:从下乡知青开始逆袭
作者:
猴子爱酒
本章字数:
8030
更新时间:
2025-01-27

听到没有地方住,新过来的几个知青脸色都有些不好看,倒是宋学文眉毛动了动。

就他们目光所见到的这种土坯房子,一眼就知道房间很小。

这么小的房间里,居然住了十几个知青,新来的知青们就算知道条件艰苦,可是也没有想到会这么的艰苦。

这屋里该挤成什么样啊?而且这么多人睡一间屋子里,那晚上能睡得着吗?

“村长,这么大一点的屋子能睡得下这么多人吗?”庄虎顿时不乐意了,揪着村长唧唧歪歪,“你看看我这么大的块头,他那屋子住了这么多人,能睡下我吗?我不管,我们既然来下乡建设农村,你们就要负责帮我们安排好,不然我就要去公社告诉你们!”

听到庄虎的话,别人不知道什么反应,但是宋学文却不动声色的离他远了一些。

只能说这个人爹妈给他取的名字倒是真的一点都没取错,可真是够虎的。

当着这村里土著的面就敢扬言去公社告他们,真的嫌日子过得太舒坦了。

也不知道是这个人是真的虎还是蠢。

果然庄虎的话,让大队长和村长的脸色都不好看。

新来的知青是个刺头,这是同时在两人心中留下的印象。

“不是给你安排着的吗?这知青点就这么大一点,你们爱住不住,不想住这里,有本事就回城里去。”

大队长可能还顾着的脸面,但是村长却不顾及,头一仰脖子一梗,对庄虎叫嚷了起来。

傻愣玩意儿,就想去公社告他们?这城里人心眼的可真够小的。

新来的知青们脸色都有些不好看,若是能在城里待着,谁想下乡?

“你们若是有钱,也可以在村里起房子,拿了钱票出来,自然会有地方住。”村长冷笑地看着庄虎,“我们李家沟的也不占你们便宜,随便去哪个村问问,要是想自已起房子也可以,自已打土坯就可以起,只要往村里交一份地基钱就行。”

“地基钱也不贵,五块钱你就可以选个地基,自已再做做土胚,盖一间房子出来就是。”

“要是没钱,那就老老实实在知青点待着,至于你们怎么住,能不能住得下,那是你们的事情。”

村长讲话期间陆陆续续出来了不少知青,看到站在门口的五个新来的知青,脸色都有些不好。

本来他们住的已经够拘谨了,现在又来几个,这屋子还能住人吗?

宋学文有些意外,随后心中泛起了惊喜,没想到这村子居然还可以直接出钱盖新房子。

这对他来说正中下怀。

他赶紧上前两步给大队长和村长一人递了一根烟,脸上挂着笑。

“李队长,李村长,不知道若是想找咱们村里人帮忙起一间房子,要出多少钱?”

大队长本来不想戒烟的,毕竟这里可占着不少知青,但是等看到烟上写着的华子两个字,默默的收了起来。

村长倒是无所顾忌的多,结果烟也没抽,直接给它别到耳朵后面,刚刚还有些难看的脸色倒是缓和了两分。

他将手插在袖筒里,上下打量着宋学文,“你想要起房子?你可要想清楚了,你就算在这村里起了房子,回头要是回了城,这房子可是属于村里的,也没有人到时候赔你钱。”

“这个道理我自然知道,但是您也看到了,这知情点真的住不下,这么多人我就不给大家添麻烦了,若是能够起房子,让村里人帮忙打土胚,一共需要多少钱票。”宋学文连忙表示,“两位请放心,若是日后我真的有机会回城,这房子无偿赠予,村里我不会要一分钱。”

听到这话,村长的脸色更加好看了,他抽了一口旱烟带,“你这娃子实诚,不过现在正是春忙的时候,大家伙都不得空,不过若是你能够出额外的钱,下了工之后大家可以来帮把手。”

“按照其他村的行情,起一间房子,在农闲的时候大概三十块左右,现在农忙大家伙都挺累,可能要讲点价格。”

宋学文笑了下,“那是应当的,本来大家伙上工就挺累的,还要受累帮我起房子,我是应该多表示一下。”

他沉思了一下,“要不这样村长我一个屋子出五十块钱,您让人帮我起两间屋子,一间卧室,一间厨房,我想自已开火,就是麻烦到时候帮忙在卧室里盘一个炕。”

现在虽然是春天,但是他已经想到冬日的时候,这里肯定很难挨,因为就算是春日也能够感受到那刺骨的风。

若是没有条件也就算了,现在既然能够自已起房子,自然还是愿意盘一个炕。

虽然江城那个地方并没有炕,因为冬季的时候并不像西北这边这么冷,但是他上辈子去过很多地方在东北可是见过真正的炕,那滋味自然是很舒服的。

村长嘴里的旱烟杆“啪嗒”一声,差点掉了出来,慌忙用手接了,这才免了它被摔掉在地上的命运。

他本来还想说,若是真有人想要起房子,现在是匆忙的时候大家伙都挺累的,可是若是愿意多出五块钱,还是有人愿意过来打土胚的。

怎么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人就直接把价格飙到了五十块,两间房子可就是一百块钱。

就算这钱是村里拿,但是村长现在看,宋学文就像是在看败家子一样。

那可是一百元呀,村里一家人一年到头忙下来可能也只不过才赚二三十块钱,这一百元能够抵得上一家人好几年的收成。

结果这个人一出手就是一百元,这种阔绰就连大队长都忍不住侧目追问了一句,“你确定要起两间房子吗?”

宋学文脸上依旧是和煦的笑,“是,就是这两日辛苦大家了,我想尽快的住进新房子里。”

村长狠狠地吸了一口旱烟,他觉得手心有些冒汗。

没办法,这可是一百块钱,怎么着也要教人,交代的事情给安排好了,要不然这钱拿着亏心。

“中!既然你这样决定了,那就这样做,明天上工的时候我和大家说一声,看看有没有人愿意过来帮你起房子。”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村长知道肯定有很多人愿意来帮忙,毕竟这可是有钱拿的。

而且打土胚这样的活,就是他们村里十来岁的孩子都会,只不过这些城里来的娃娃肯定都是不会的。

不过这事也不难学。

看着这一百块钱,村长并没有让宋学文跟着做活的意思。

反正左右都能给他安排好了,到时候安安心心的住上新房子就行。

“唯一有一点就是起新房子需要时间,因为土胚都需要晾干。”村长抽了几口旱烟,终于冷静下来,“这几看看是住在知青点还是愿意去村里人家里凑合一下?”

庄虎听到这话忍不住瞪大了眼睛,啥意思?搁他这儿就必须只能做知青点,怎么到了宋学文那里,就还能到村里人家凑合一下。

他们为什么不能住到村里去?

“村长,我们也要住到村子里去,凭什么宋知青能住,我们不能住?”庄虎像是抓到了什么尾巴,一脸怀疑的看着村长,“该不会是你们认识,所以这样照顾吧?”

村长冷笑一声,“住村里?可以。”

村长忽然这么好说话着实让庄虎一愣,甚至其他几个新知青也露出几分意动。

要是能和村子里的人一起住,是不是可以不用这么挤?

“只要你们每个月给住的人家一些补贴,自然也是可以的。”

几个新知青都变了神色,补贴?什么补贴?不会是要给钱和票子吧?

老知青们倒是跟看笑话一样,要是能知道村子里,谁不想去住?知青点这么多人,谁不想住的舒坦点?

关键谁手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况且,住在知青点是不要钱的,总比每个月还要给出去钱票的好。

而且就他们干活,工分挣得都不够自已吃的,住的狭小就住的狭小吧,总比没钱没粮的好。

说到钱,庄虎就有点讪讪,他带的是有钱,但是那些钱也根本没有多少,满打满算也就带了不到一百块,已经是家里大部分的积蓄了,而且不可能一到下乡就把那些钱用了。

其实北省虽然不缺粮食,但是那也是相对的,北省的粮食都是要支援外省的,他们在城里的,依旧是有些艰难的。

家里要是有钱,就能直接给他买工作了,只可惜,在他们那里,哪怕是临时工工作最少也要两百多块钱。

家里哪都需要钱,他只能下乡,可能是因为对这个儿子愧疚,所以家里把一大半的积蓄都给他带了过来。

村长看众人都不说话,这才冷哼一声,他磕了磕旱烟袋,“怎么说?你们有人要去村里住吗?”

“我去。”宋学文对别人的事情没有兴趣,但是这知青点看着就知道肯定是睡不好的,所以自然是遵从了村长的好意,“村长请放心,无论住在谁家,我都会给钱和票子。”

他这次下乡,想要最快的站稳脚步,最好的还是和村里人相处到一起。

至于知青点的其他人,慢慢来吧,主要是他也委实没想到居然一个知青点会有这么多的人。

这些知青,可能在未来,考上大学或者找到关系离开这里,天南海北的,都算是人脉。

不过宋学文不着急,毕竟对于有本事的人,不用你主动去结交,到时候自然就有人来结交你。

村长点点头,“成,那你就跟我走。”

他又扫了其他知青一眼:“还有吗?有人愿意出钱出来住吗?别到时候又说我偏心,没有问你们。”

面对村长的提问,其他人都有些退却,看他们知青点的房子就知道了,肯定也都是这种土坯房子,住哪里不是住?

见没人言语,村长这才带着宋学文往村子里面走,大队长自然也不会留下,背着手跟着两人一起走了。

知青点说是在村子的东头,其实离村子还是有几步路的,等于是被村子隔离出去。

“你看看你想把房子起在哪里?两间屋子占地不算很大,随便哪里哗啦一片地就够了。”

宋学文仔细看着村长指的地方,大概村长想着他出钱爽快,所以好心的把他往村子这边划拉了一下。

不顾宋学文不太想住离村子近的,毕竟他下面要做的事情离村子近了可没什么好处。

李家沟这边是个山谷,所以田地几乎都是梯田,平地这边虽然也有底,但是远远不如梯田的多。

宋学文被村长带着在村里转了一圈,最后指着一个地笑着问:“村长,那里能建房子吗?”

“可以是可以。”村长看到宋学文最后定的地方有些迟疑,“这里离村子有些远了。”

“没事,我一个大男人,也不害怕这个,我就是觉得这个地看着看阔。”宋学文笑了下,“而且我看这边好像离上工的地方不远,这样也方便。”

村长点点头,反正不是他住,既然宋学文自已选了这个地,那自然就按照他的意思来。

“成,明天上工的时候我和大家伙说下,这房子盖起来估计也要大半月的时间,也就是咱们这边干旱一点,不怎么下雨,不然这土坯可不好打。”

“那就麻烦村长给上上心了。”宋学文笑着又递了两根烟,“那我在咱们村里住在谁那里?放心,粮食我自带,不会吃咱村里的粮食。”

对于宋学文的上道,村长还是很满意的,“村里人大多都是住的紧紧巴巴的,不过村西头的何家人口少,我带你去说。”

何家只有两个人,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孙子。

老太太的儿子当兵死在战场了,媳妇过不下去改嫁了,最后留了一个小孙子在老太太身边。

说是小孙子,其实这孩子也十来岁了,何老太太身子不大好,在儿子死的时候就哭得眼睛看不清楚了,加上儿媳妇改嫁,最后只有何家这个小孙子挑起了重担。

“你别看她家就两口人,但是两人都是烈士家属,镇子上也照顾。”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