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 222 年被秦国灭亡。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燕昭王即位之后,深知国家想要强大必须广纳贤才,于是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招贤纳士的政策。一时间,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慕名而来,齐聚燕国。
在这些贤臣良将的辅佐下,燕昭王开始大力整顿内政,改革弊政,奖励耕织,提倡节俭,同时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燕国的国力日益强盛起来。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燕国开始对外扩张领土。他们首先瞄准了中山国北境一带,经过一番激烈的征战,最终成功占领了这一地区。
此时的燕国士气正盛,燕将秦开更是勇不可当。他率领大军向东进击胡人部落,一路势如破竹,开拓疆土达千余里之遥,一首打到了辽东以及朝鲜北部地区。
时间来到公元前 284 年,燕昭王看准时机,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国、赵国、韩国和魏国组成合纵联军,共同进攻齐国。这支联军声势浩大,锐不可当,所到之处,齐军望风披靡。
在这场战争中,燕国军队表现得异常勇猛,接连攻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乎占据了齐国全境。然而,齐国毕竟也是东方大国,仍有莒和即墨两座坚城拼死抵抗,使得燕国未能完全吞并齐国。但即便如此,此时的燕国也己臻于全盛时期,成为当时诸侯列国中的强国之一。
然而盛极必衰,燕昭王去世之后,继位者未能延续先王的雄才大略。新君好大喜功,频繁对外征战却疏于内政。国内赋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腾。
此时,朝中大臣分为数派,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军队也因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训练而战斗力下降。曾经被燕国压制的邻国看到燕国的内乱,纷纷蠢蠢欲动。
齐国经过多年休养生息,时刻不忘复国雪耻。齐国暗中联络其他几国,准备共同对付燕国。终于,各国联军再次兵临燕国城下。燕国仓促应战,可是军心不齐,将领指挥失当。一场大战下来,燕国大败亏输,丢失了大量国土,曾经攻占的土地也被他国瓜分殆尽。燕国从此一蹶不振,只能勉强维持国家的存在,再无昔日全盛之时的辉煌气象,最终还是逃不过被秦国所灭的命运。
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长平之战后,燕国企图趁火打劫,结果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公元前 228 年,秦破赵都邯郸,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公元前 226 年,燕王喜联合赵代王嘉抵抗秦军,战败后,率公室卫军逃辽东。公元前 222 年,秦王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