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长扬决定留下为国家效力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和发展的事务中。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好景不长,边境之外的一个强大部落突然崛起,他们野心勃勃,企图吞并周边的小国,进而威胁到大奉的边境安全。
蒋长扬得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此次敌军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蒋长扬神色凝重地说道。
大臣们纷纷点头,有人建议加强边防驻军,有人提议与周边国家结盟共同抵御外敌。
蒋长扬深思熟虑后,决定双管齐下。他一方面调派精锐部队增援边境,另一方面派出使者与周边国家展开外交斡旋。
在准备战事的过程中,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嫉妒蒋长扬功绩的大臣开始在背后散布谣言,说蒋长扬好大喜功,故意挑起战争,以巩固自已的地位。
这些谣言传到了圣上的耳中,圣上虽然对蒋长扬信任有加,但也不免产生了一丝疑虑。
蒋长扬察觉到了圣上的态度变化,但他无暇顾及这些流言蜚语,一心扑在抵御外敌的准备工作上。
何惟芳担心他的处境,劝说道:“长扬,你也要注意朝廷中的那些小人,莫要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蒋长扬坚定地说:“惟芳,我一心只为国家,问心无愧。只要能保得边境平安,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与此同时,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敌军不断骚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蒋长扬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前往边境视察军情。
当他来到边境,看到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
“将士们,我们一定要将敌军击退,保卫我们的家园和亲人!”蒋长扬高声呼喊。
士兵们群情激昂,誓言与敌军决一死战。
在蒋长扬的指挥下,边境守军多次击退了敌军的进攻。但敌军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依然不断发起攻击。
就在战事陷入胶着之际,朝廷中的那些反对派大臣趁机向圣上进言,指责蒋长扬指挥不力,导致战事拖延,耗费大量国力。
圣上在压力之下,不得不下旨召回蒋长扬,另派将领前往边境。
蒋长扬接到圣旨,悲愤交加。但皇命难违,他只能无奈地交出兵权,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蒋长扬发现自已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那些反对派大臣联合起来,对他进行弹劾和攻击,试图将他置于死地。
蒋长扬满心悲愤地回到京城,面对反对派大臣的攻讦,他选择了沉默。然而,他的沉默并没有让事态平息,反而让那些人更加肆无忌惮。
何惟芳看着日益憔悴的蒋长扬,心疼不已:“长扬,难道我们就这样坐以待毙?”
蒋长扬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们越是想让我倒下,我就越要挺直脊梁。但此刻,我们需静待时机。”
与此同时,被派往边境的将领由于缺乏经验和战略眼光,边境战事愈发吃紧,频频传来战败的消息。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怀念蒋长扬在边境时的坚守。
圣上也开始意识到召回蒋长扬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心中懊悔不已。
蒋长扬的一些忠实部下,秘密地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帮助蒋长扬摆脱困境。
“将军为了国家鞠躬尽瘁,却遭此不公,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一名将领愤慨地说道。
“但我们需要从长计议,不能莽撞行事。”另一位将领冷静地分析。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收集反对派大臣的罪证,同时向圣上呈递万民书,请求重新启用蒋长扬。
蒋长扬得知部下们的行动,心中感动,但也担忧他们因此受到牵连。
“你们的心意我明白,但切不可因我而冒险。”蒋长扬叮嘱道。
然而,部下们心意已决。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收集到了反对派大臣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重要证据。
在一个早朝,这些证据被呈到了圣上的面前。圣上大怒,当即下令彻查。
与此同时,万民书也传遍了京城,百姓们对蒋长扬的呼声越来越高。
圣上终于下定决心,再次召见蒋长扬。
“蒋爱卿,朕错信谗言,让你受委屈了。如今边境危在旦夕,百姓受苦,朕希望你能再次出山,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圣上言辞恳切。
蒋长扬跪地叩头:“陛下,臣定当不辱使命。”
重新获得圣宠的蒋长扬,立刻着手整顿军队,准备奔赴边境。
但这次,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之前的失利,军队士气低落,物资匮乏。
蒋长扬深知,要想打赢这场仗,必须要鼓舞士气,解决物资问题。
他亲自到军营中,与士兵们交流,讲述保家卫国的责任和荣耀。
“兄弟们,我们身后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家园,我们不能退缩!”蒋长扬的话语激昂有力。
士兵们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士气开始恢复。
为了解决物资问题,蒋长扬四处奔走,寻求富商和民间力量的支持。
在他的努力下,物资逐渐筹集到位。
一切准备就绪,蒋长扬率领大军再次奔赴边境。
一路上,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击退敌军,保卫国家和人民。
当蒋长扬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边境时,士兵们欢呼雀跃,百姓们也看到了希望。
但敌军得知蒋长扬归来,加强了攻势,企图在他立足未稳之时一举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