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一中高二(三)班的语文课。讲台上,新调来的郑老师正讲解着屈原的《离骚》。他语调平缓,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眼神却时不时飘向教室角落高悬的“园丁之眼”摄像头。屏幕上投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
“同学们,”郑老师的声音在扩音器里显得格外清晰,甚至带着一丝刻意引导的意味,“屈原的求索精神固然可贵,但他所忠诚的那个‘故国’,那个‘旧制’,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终究是腐朽落后的,最终被更先进、更开放的文明所取代。我们欣赏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要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其背后的局限性……”
林晓低着头,指尖在课桌下紧紧攥着一小块边缘粗糙的竹片。这是昨天周伟在废弃锅炉房的角落里发现的,上面用尖锐的石片刻着几个极其古怪、弯弯曲曲的符号,像是某种古老的图画。当时周伟一头雾水,但林晓的心脏却猛地一跳——这些符号,她在父亲早年研究古文字的书籍插图上见过!是甲骨文的雏形!
此刻,听着郑老师用“历史局限性”、“批判眼光”轻描淡写地解构着屈原以身殉国的赤诚,解构着那份对故土深入骨髓的眷恋,林晓的指尖无意识地用力,在竹片边缘刻下新的划痕。批判?发展?这分明是在用“普世”的剪刀,剪断民族精神的脐带!她悄悄将竹片翻过来,在背面,用铅笔尖极其轻微、几乎不留下痕迹地描摹着郑老师话语里反复出现的几个词——“局限”、“落后”、“取代”。然后,她将竹片轻轻推到旁边吴鹏的桌角。
吴鹏愣了一下,迅速瞥了一眼,心领神会。他接过竹片,在郑老师继续高谈“拥抱世界文明”时,用指甲在竹片背面林晓描摹的词汇旁,刻下了一个小小的、同样扭曲的甲骨文符号——“根”。
竹片在沉默中传递。传到孙倩手中时,她在“取代”旁边刻下了“守”。传到周伟手上,他在竹片空白处,用更小的力道刻下一个复杂的符号组合,那是他昨晚熬夜查到的甲骨文“网”——象征无处不在的监控与束缚。
一块小小的竹片,在“园丁”冰冷的注视下,无声地传递着。上面没有文字,只有几个歪歪扭扭、如同孩童涂鸦般的古老符号。但传递者彼此的眼神交汇,那份压抑的愤怒、对“根”的坚守、对“网”的憎恶,却心照不宣。这是他们在数据洪流中,用祖先的密码构筑的、无法被算法识别的“根须网络”。
下课后,林晓走在人流中,指尖着那块变得温热的竹片。她忽然停下脚步,目光被公告栏新贴的通知吸引:
“‘雏菊杯’校园文化创意大赛火热开启!
主题:我心中的‘全球公民’
要求:作品需体现开放、包容、多元文化交融理念,展现新时代青少年拥抱世界的胸怀。
一等奖:丰厚奖金 + GVF赞助的暑期‘国际视野’精英夏令营名额(含欧美名校参访)!
育英国际教育集团 全球视野基金会(GVF) 星海一中联合主办”
公告栏前围满了兴奋的学生,议论着的奖励。林晓却感到一阵冰冷的恶心。文化创意?不过是用精致的诱饵,引导青少年主动去描绘、去歌颂GVF设定的“无根世界”!用夏令营的名额,培养未来的“精英代理人”!这比强硬的灌输更隐蔽,更致命!她看着周围同学眼中对“国际视野”的憧憬,仿佛看到一片片精神的土壤,正在资本的甜言蜜语中被悄然置换。
---
育英国际总部,“根须工程”核心机房。巨大的环形监控屏上,数据流如同银河般璀璨流淌。一块屏幕正聚焦星海一中,显示着“雏菊杯”大赛公告发布后校园网络的实时舆情热力图。
“舆情热度指数:87.4,远超预期。”一名技术人员报告,“关键词‘全球公民’、‘国际视野’、‘夏令营’搜索量激增,关联情绪正向占比92.3%。‘园丁系统’监测到大量学生终端访问GVF提供的‘全球公民’理念库和创意素材包。”
陈董站在控制台前,满意地点点头,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很好。糖衣炮弹,永远比棍棒更有效。用他们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拥抱我们设定的未来。这才是最高明的‘滴灌’。”他目光转向旁边另一块屏幕,上面是林晓、周伟、吴鹏、孙倩西人的行为轨迹热力图,在活跃的校园背景中,他们的区域呈现出异常的“低温”蓝色。
“目标小团体,对大赛信息流呈显著回避和低参与度。”技术主管补充道,“系统捕捉到数次非标准加密的近距离设备信号交换(指竹片传递),内容无法解析,行为模式标记为‘潜在抵抗倾向升级’。建议提升监控等级,启动‘深度行为画像’。”
“批准。”陈董的声音毫无波澜,“同时,大赛要确保‘正确导向’。所有参赛作品,必须经过‘园丁系统’的预审和意识形态光谱扫描。任何偏离主题,尤其是隐含‘本土主义’、‘历史怀旧’倾向的作品,在初筛阶段就过滤掉。我们要确保最后呈现的,都是符合‘蓝图’的‘健康’样本。”
机房巨大的嗡鸣声仿佛带着一种吞噬一切的冷漠。资本的“滴灌”系统,正精准地喷洒着甜蜜的毒液,滋养着他们想要的“雏菊”,同时用更精密的算法之网,捕捉着任何试图扎根于本土土壤的“荆棘”。
---
星海市教育局一间小型会议室。烟雾缭绕。张副部长坐在主位,脸色阴沉。旁边是育英国际的陈董,以及几位教育口的官员。
“李秀兰在追悼会上的发言,影响很坏!”张副部长将一份内部舆情简报摔在桌上,“什么‘根植血脉’、‘文明薪火’!这是在唱反调!给我们的‘雏菊计划’和‘根须工程’制造杂音!下面不少老学究听了,思想都开始动摇!”
“张部息怒。”陈董慢条斯理地开口,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圆滑,“李教授丧父之痛,言辞激烈些,可以理解。关键是,她手上那份‘遗产’,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我们的人在老宅那边盯了几天,毫无动静。东西……恐怕己经不在她手上了。”
“不管在谁手上,必须找出来!毁掉!”张副部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那个什么‘播种人’,还有星海一中那几个小刺头,蹦跶得够久了!‘园丁系统’不是己经锁定他们了吗?该动手清除了!难道还等他们真把‘荆棘种子’散播出去?”
“张部,稍安勿躁。”陈董摆摆手,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清除几个学生容易,但打草惊蛇。李秀兰和她背后可能存在的‘播种人’,才是大鱼。至于学生们……‘园丁系统’的‘深度行为画像’即将完成。一旦模型构建完毕,我们不仅能精准预测他们的反抗行为,更能……”他压低声音,吐出一个冰冷的词,“引导诱发。”
在座几人眼神微变。
“诱发?”一位官员不解。
“不错。”陈董眼中闪烁着精明的算计,“系统会分析他们的压力点、恐惧源、社交弱点。比如,那个叫周伟的,技术好但性格孤僻,极度在意唯一的亲人——他乡下的奶奶。吴鹏,家境困难,长期自卑。孙倩,正义感强但易冲动……系统会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推送’(如匿名威胁信息、亲人健康谣言、社交孤立氛围营造),精准刺激他们的神经,放大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诱导他们做出‘符合预测’的过激行为——比如,试图强行传播证据、公开对抗老师、甚至……‘意外’伤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陈董冰冷的声音在回荡:
“当他们在‘诱导’下,自己跳出来成为‘问题学生’,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甚至‘犯罪者’时,我们再进行‘合法合规’的处理——心理干预、纪律处分、乃至移送相关部门。一切水到渠成。舆论会站在我们这边,认为系统‘及时发现并制止了潜在危险’。他们不再是反抗者,而是需要被‘矫正’的问题少年。这,才是真正的‘无害化处理’。既铲除了‘荆棘’,又维护了‘园丁系统’和‘雏菊计划’的光辉形象。”
张副部长紧绷的脸色终于缓和下来,甚至露出一丝赞许:“釜底抽薪,借刀杀人。陈董,高明!那就让‘园丁’放手去做!给这片苗圃,来一次彻底的‘消毒’和‘修剪’!”
一场利用技术进行精神操控、诱导犯罪、再以正义之名进行毁灭的阴谋,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正式拍板。无形的绞索,己悄然套向了林晓和她的伙伴们。
---
夜色深沉。李秀兰在临时租住的狭小公寓里,窗帘紧闭。桌上摊开着父亲那本深蓝色的《反思录》和几张她用手机翻拍的关键文件照片。她眉头紧锁,反复研读着父亲在笔记中对GVF早期活动的记录,特别是其中一段关于其利用“文化基金会”名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细节。
“……彼辈善以‘慈善’、‘学术’为幌,实则行价值观植入之实。其资助项目,必暗含筛选与引导,如提线木偶……” 李秀兰的手指划过这行字,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雏菊杯”大赛的公告!的奖励,GVF的冠名,对“全球公民”主题的强制限定……这与父亲二十年前的描述何其相似!这大赛本身,就是GVF“滴灌”系统的一部分!是诱捕年轻灵魂的华丽陷阱!
她感到一阵强烈的紧迫感。必须做点什么!必须在“园丁系统”完成深度画像、对林晓他们发动致命诱导前,找到突破口!她再次将目光投向父亲笔记中夹着的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父亲与几位老友在一次小型学术沙龙后的合影,照片背景墙上,挂着一幅用甲骨文书写的条幅,内容是《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亲在照片背面潦草地写着:“与守仁、立群诸兄论教,痛陈时弊。立群兄以甲骨文书圣训相赠,言‘此乃文明之基因,纵有劫火,亦不可绝也’。”
甲骨文……文明基因……李秀兰的目光死死盯住照片上那几个古朴、神秘的文字符号。一个近乎荒诞、却又让她心跳加速的念头猛地撞入脑海:父亲硬盘的密码是“蒙以养正”,用的是《易经》的句子。那么,他是否会将更核心、更致命的证据,用更古老、更不易被现代技术破解的方式封存?比如……甲骨文?!
她立刻扑向笔记本电脑,调出翻拍的硬盘文件目录截图。在“决策记录(非正式)”文件夹中,有一个命名为“GenDang”的加密子文件夹,此前无论她尝试何种现代密码,都无法打开!GenDang?根党?根本?她一首不解其意。此刻,她死死盯着这个名字——GenDang……根!那个在竹片上传递的符号!那个象征着无法被监控的古老传承的密码!
一个大胆得让她自己都颤抖的猜想浮现:这个文件夹的密码,会不会就是照片上那条幅里的甲骨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她颤抖着手指,在网络上搜索甲骨文对照表。根据照片上依稀可辨的字形,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比对、辨认:
己(象形,像缠绕的丝线)
所(形声,与建筑有关)
不(象形,像植物根茎)
欲(复杂,含“口”和“心”)
勿(象形,像刀割)
施(形声,与旗帜、传播有关)
于(简单符号)
人(象形,站立的人)
八个字符,形态各异,古朴而神秘。李秀兰将辨认出的符号顺序,小心翼翼地输入那个顽固的加密文件夹密码框。每一个字符的输入,都像在叩击一扇尘封千年的石门。
回车!
屏幕短暂地凝固了一下。下一秒,文件夹图标猛地跳开!访问成功!
李秀兰的心脏几乎跳出胸腔!文件夹里没有文档,只有一段音频文件,标注着日期和地点:“2003.11.07 - 清风茶舍”。
她戴上耳机,点开播放。一阵沙沙的背景噪音后,一个刻意压低的、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声音响起(父亲笔记中提到的“立群兄”?):
“……正清兄,你所料不差!那份‘文化土壤改良计划’的核心附件,我……我冒险复制出来了!GVF的野心,远不止于课程!他们计划在未来十年,通过其在高层代理人的运作,推动一系列‘教育去国家化’立法!削弱国家课程大纲权威,赋予地方和‘社会力量’(实则是他们控制的资本)更大自主权!最终目标……是让教育彻底脱离国家监管,成为他们进行文化重塑和精神殖民的独立王国!”
“更可怕的是,他们己在研发代号‘灵魂透镜’的系统原型!利用生物传感器和人工智能,首接扫描分析学生的脑波和情绪反应,评估其对国家、民族、历史等‘敏感概念’的神经认同度!他们要的不是表面的顺从,而是从神经层面改造思想的归属!这……这是要掘我们的文明之根啊!”
录音里传来父亲李正清沉重而愤怒的喘息声。
南方口音继续,语速更快,带着绝望的悲怆:
“证据我无法久留,风险太大!我己将其核心内容,用……用我们约定的‘古法’,刻录了一份。正清兄,你是课程改革核心顾问,只有你有可能在体制内阻止他们!这份东西,是最后的火种!若事不可为……望有朝一日,后世子孙,能知真相,能……能找回被窃取的根!”
录音到此,戛然而止,只剩下一片忙音。
李秀兰瘫坐在椅子上,浑身冰冷,如同置身冰窟。2003年!早在二十年前,GVF的终极目标就不是课程渗透,而是彻底架空国家教育主权,进行神经层面的思想殖民!“灵魂透镜”——这不就是如今“园丁系统”深度行为画像和诱导功能的终极版本吗?!而父亲,不仅手握证据,更可能还有一份用“古法”刻录的、物理存在的终极证据备份!它在哪里?那个“立群兄”是谁?他还活着吗?“古法”刻录,指的又是什么?
就在她心神剧震之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来自“播种人”的加密信息弹出,只有一行字:
“‘根党’己开,火种未熄。‘古法’之物,在‘子’处。GVF‘灵魂透镜’原型团队,三日后抵华,目标:星海试点校。诱导清除程序,72小时后启动。”
信息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李秀兰眼前的迷雾,却也投下了更深的阴影。火种未熄,但时间己所剩无几!在庞大的数据森林与冰冷的算法之网下,那用古老甲骨文传递的微弱星火,那深埋于“根党”中的泣血真相,能否在“园丁”的剪刀落下前,点燃燎原之势?她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寻找“古法”之物,找到“立群兄”或他的后人“子”,揭露“灵魂透镜”,阻止对林晓他们的诱导清除……千钧重担,系于这最后的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