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了大河家的天空,黄河水在远处泛着微光。马正武站在自家院子里,手中握着一柄镔铁刀,刀刃在夕阳下泛着冷冽的光芒。这是他今天刚刚打造完成的一把刀,刀身上雕刻着细密的花纹,是他送给父亲马哈三的礼物。
“咔嚓。”他轻轻转动刀刃,刀锋划过空气,发出细微的声响。这是他今天打造的最后一把刀,也是最特别的一把。三天前,父亲因病离世,马正武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心中充满了愧疚与遗憾。
他放下刀,转身走进屋内。堂屋里供着父亲的遗像,旁边摆着一盏油灯。马正武点燃灯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间。他跪在蒲团上,翻开一本《古兰经》。
“安拉啊,请您保佑我的父亲。”他轻声诵读着经文,声音在寂静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马正武的手指微微颤抖。他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学艺,记得父亲总是说:“一把好刀,三分钢火,七分匠心。”那时他还小,总觉得父亲的话太玄乎。直到他真正拿起锤子和砧铁,才明白其中的分量。
“咔嗒、咔嗒。”他轻轻敲打着刀背,这是他在父亲去世后养成的习惯。每敲一下,仿佛就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
“三儿,你的刀越来越稳了。”父亲的声音似乎从记忆深处传来。那是去年冬天,父亲最后一次来作坊看他锻造。那天很冷,父亲的手冻得通红,却还是仔细端详着他打制的新刀。
“这把刀不错。”父亲摸着刀刃,眼神里满是欣慰,“可惜我老了,手抖得厉害。”
马正武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他多希望能再听一次父亲的夸奖,哪怕是一句简单的“不错”。
夜已深,马正武仍在堂屋里诵经。他的声音渐渐变得沙哑,但依然执着地读着每一句经文。
“安拉啊,请您指引我的父亲走向光明。”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模样。记忆中的父亲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拿着一串念珠,在作坊里走来走去。
“安拉啊,请您保佑我的母亲和妹妹。”他又想起了母亲和妹妹。母亲这些年一直身体不好,妹妹还小,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咔嗒。”突然,一阵轻微的响动从院子传来。马正武猛地睁开眼睛,手中的经书差点掉在地上。
“谁?”他警惕地问道。
院子里一片寂静,只有风穿过树叶的声音。
“可能是风吹动了什么东西。”他安慰自已,继续诵读经文。
天亮了。马正武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发现手中的《古兰经》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他合上书本,长叹一口气。
“安拉啊,请您原谅我的不孝。”他低头忏悔,“我没能好好照顾您赐予我的亲人。”
这时,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从院外传来。马正武抬头一看,是隔壁的老穆斯林阿訇。
“马兄弟,你一夜都在诵经吗?”阿訇问道,脸上带着关切的表情。
“是的。”马正武点点头,“我想为父亲赎罪。”
阿訇沉默片刻,说道:“安拉是仁慈的。你为父亲诵经,就是对他的最好纪念。”
马正武低下头,眼泪再次涌出。
“阿訇……”他哽咽着说,“我感觉自已快要撑不住了。”
阿訇拍拍他的肩膀:“孩子,安拉会给你力量的。
几天后,马正武回到了作坊。阳光透过屋顶的缝隙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亮。
他拿起那柄还未完成的新刀,开始仔细打磨。这一次,他的动作比以往都要稳重。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把刀,更是他对父亲的承诺。
“咔嗒、咔嗒。”锤声不断响起,在作坊里回荡。
这一刻,马正武仿佛感受到了父亲的存在。他闭上眼睛,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爹,我会继续走下去的。”他低声说道,“就像您教我的那样。”就在马正武沉浸于这种状态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走出作坊查看。只见一群当兵模样的人簇拥着一位身着西装革履的官员朝着这边走来。那官员看到马正武,上下打量了一番,开口道:“听闻此处有位手艺高超的铸刀师傅,可是阁下?”马正武抱拳回礼:“小人便是。”官员满意地点点头:“本人奉上级之命,前来定制一批宝刀,若做得好,必有重赏。”马正武心中一动,想到父亲生前也一直想将技艺用于保家卫国,如果接下这批订单,也算继承父亲的遗志。于是他应承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马正武日夜钻研,精心打造每一把刀。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看到父亲在一旁指导。终于,这批刀大功告成。当官员来取刀时,看到那寒光闪闪、工艺精湛的刀具,不禁连连称赞。马正武望着远去的队伍,心中默默念道:“爹,儿子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