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六年冬,许昌城的积雪尚未消融,董府内的气氛却比冰雪更加凝重。董锐在江东铩羽而归后,将精力转向了内政,然而此时,一场足以动摇董魏根基的暗潮正在悄然涌动。
董昭与董彰这两位备受瞩目的公子,在储位争夺上的较量愈发激烈。董昭,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深得董锐喜爱,常伴父亲左右,参与军政要事的讨论;董彰则以武勇著称,弓马娴熟,在军中颇有威望,麾下聚集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将领。
在这敏感时刻,杨修旧案突然被翻出,成为了搅动局势的关键。杨修当年因“扰乱朝纲”被董锐处死,其才华与智谋曾令众人惊叹,而如今,董植旧部竟借杨修案大做文章,试图以此来影响储位之争的走向。
许昌城内,一处隐秘的酒肆中,几个身着便服的人围坐在一起,他们皆是董植昔日的亲信。为首的是一个面容阴鸷的中年男子,名叫赵广。他环顾西周,压低声音说道:“诸位,如今董锐在江东受挫,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杨修之死,本就疑点重重,我们可以借此大做文章,让董昭与董彰斗得两败俱伤,为公子董植报仇雪恨!”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其中一人说道:“赵兄,那我们具体该如何做?杨修毕竟是多年前的旧案了。”赵广冷笑一声:“这有何难?我们先在市井之中散布谣言,说杨修之死其实是董昭之父董锐为了铲除异己,故意构陷。杨修乃当世奇才,其死必定会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同情与愤慨。只要舆论起来了,董锐就不得不重视此事,董昭也必然会受到牵连。”
很快,许昌城的大街小巷便流传起了各种关于杨修案的新说法。茶楼酒肆中,人们纷纷议论着杨修的冤屈,指责董锐的专权跋扈。这些言论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不仅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传入了董府之中。
董昭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立刻来到董锐的书房,见到父亲后,急忙说道:“父亲,如今许昌城内谣言西起,皆说杨修之死是您故意构陷,这分明是有人在背后捣鬼,意图破坏我们董家的声誉,还请父亲彻查此事!”董锐眉头紧皱,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放在案几上,沉声道:“哼!定是有人想借此机会扰乱朝纲,动摇我董家根基。你且放心,我定会查清此事,还我董家一个清白。”
然而,事情远比董锐想象的要复杂。董彰得知此事后,心中暗自窃喜。他觉得这是一个打压董昭的绝佳机会,于是在朝堂之上,董彰故意向董锐进言:“父亲,如今杨修旧案再起波澜,民心惶惶。儿臣以为,应尽快查明真相,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以免影响我军士气与百姓对我董家的信任。”董锐看着董彰,心中明白他的心思,但此时也不得不慎重对待此事。
就在董锐准备着手调查之时,赵广等人又有了新的动作。他们找到了杨修的旧友,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儒,劝说他出面为杨修鸣冤。这位大儒本就对杨修之死深感惋惜,如今听了赵广等人的一番言辞,更是义愤填膺。他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细数杨修的才华与功绩,痛斥董锐的所作所为,文章一经传出,更是将舆论推向了高潮。
董昭坐不住了,他深知若任由舆论发展下去,自己在储位争夺中必将处于劣势。于是,他暗中派人调查此事,很快便发现了董植旧部的踪迹。董昭心中大怒,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商议对策。
“诸位,如今董植旧部借杨修案兴风作浪,意图破坏我与董彰的关系,进而影响储位之争。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反击。”董昭目光坚定地说道。其中一位谋士沉思片刻后说道:“公子,我们可以反将一军。既然他们说杨修之死是董锐故意构陷,我们便放出消息,说此事其实与董彰有关。董彰麾下有不少将领与当年参与杨修案的人有来往,我们可以借此大做文章,让董彰也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董昭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点头同意了这个计策。很快,新的谣言又在许昌城内传开,说杨修之死其实是董彰为了排除异己,在背后推波助澜。董彰得知后,暴跳如雷,他立刻来到董锐面前,大声说道:“父亲,这分明是董昭在诬陷儿臣!儿臣对父亲忠心耿耿,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还请父亲明察!”
董锐看着两个儿子相互指责,心中烦闷不己。他深知,此时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不仅会影响董家的内部团结,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于是,他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彻查杨修旧案以及此次谣言的源头。
调查组日夜忙碌,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终于查明了事情的真相。赵广等人的阴谋被揭露,他们被绳之以法。然而,杨修旧案所引发的影响却难以轻易消除。董昭与董彰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两人在储位争夺上的争斗也愈发激烈。
在这场风波中,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纷纷选边站队。以郭嘉为首的文官集团,大多支持董昭,他们认为董昭有治国之才,更适合继承大统;而以夏侯惇为首的武将集团,则倾向于董彰,他们觉得在乱世之中,需要一位有武勇的主公来带领大家征战天下。
董锐看着朝堂上的分裂,心中忧虑重重。他深知,世子之争若继续这样下去,董魏的根基必将动摇。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家族会议,试图缓和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在董府的议事厅内,董锐坐在主位上,目光严厉地看着董昭与董彰。“你们二人,皆是我的儿子,我本希望你们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壮大我董家的基业。可如今,却为了一个储位争得不可开交,还让外人有机可乘!”董锐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回荡,充满了威严。
董昭与董彰都低着头,不敢说话。董锐继续说道:“杨修旧案,本是陈年往事,却因你们的争斗而被翻出,闹得满城风雨。如今真相大白,你们也该收手了。从今日起,谁若再私下争斗,别怪我不客气!”
然而,董锐的这番话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表面上,董昭与董彰都表示会听从父亲的教诲,但在私底下,他们的争斗依然在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世子之争愈发激烈,而董魏的局势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与此同时,蜀汉与东吴也在密切关注着董魏内部的这场纷争。诸葛亮在成都得知此事后,轻摇羽扇笑道:“董魏内部矛盾重重,正是我军北伐的大好时机。传令下去,加快筹备粮草,整顿军备,准备再次出兵!”孙权在江东也暗暗思忖,或许可以趁董魏内乱之际,扩充势力范围。
建安二十六年的冬天,在董氏世子之争的暗涌与杨修旧案的发酵中,变得格外寒冷而漫长。而三国之间的博弈,也因董魏内部的这场风波,即将迎来新的变数。董昭与董彰的储位之争究竟会走向何方?董魏又能否在这场内乱中稳住根基?这一切,都如同迷雾一般,笼罩在许昌城的上空,等待着历史去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