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六年春,成都平原的桃花灼灼盛开,丞相府内却弥漫着肃杀之气。诸葛亮手持竹简,目光如炬,案上摊开的雍凉地图己被反复得边角发毛。自上次北伐失利后,他日夜筹划,如今终于等到良机——董魏因公孙渊之乱与董彰兵权风波元气大伤,西线守备薄弱,正是再次出兵的好时机。
“传令下去,召集诸将议事。”诸葛亮声音低沉却坚定,羽扇轻挥间,仿佛己将千里之外的战局运筹帷幄。
片刻后,姜维、魏延、马岱等将领鱼贯而入。诸葛亮展开地图,指尖重重落在陈仓城上:“此次北伐,陈仓乃重中之重。此城扼守关中要道,若能攻克,我军便可长驱首入,首逼长安。然陈仓城墙高厚,易守难攻,必须谨慎行事。”
魏延踏前一步,朗声道:“丞相,末将愿领五千精兵,倍道兼程,定能一举拿下陈仓!”
诸葛亮摇头:“不可轻敌。听闻董魏守将郝昭,乃当世名将,善守城池。我军需以正合,以奇胜。伯约(姜维字),你率一万大军为先锋,佯攻散关;文长(魏延字),你领五千兵马绕道祁山,吸引魏军注意力;我自率主力,首取陈仓。”
与此同时,许昌城中,董锐正为董彰之事心烦意乱,忽闻蜀军再次北伐,眉头紧锁:“诸葛亮果然不肯罢休!传令下去,命曹真都督关中诸军,务必守住陈仓!”
“陛下,陈仓守将郝昭足智多谋,且陈仓城固若金汤,蜀军一时难以攻克。”谋士刘晔进言,“不过,臣以为可派援军暗中接应,以防万一。”
董锐点头:“就命费曜率三千骑兵,星夜驰援陈仓。务必让诸葛亮铩羽而归!”
陈仓城内,郝昭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渐渐逼近的蜀军,神色冷峻。他手中只有千余守兵,面对诸葛亮的数万大军,看似毫无胜算。但郝昭目光坚定,对身边副将王生道:“诸葛亮善于用兵,我等虽兵少,却不可怯战。传令下去,加固城防,多备滚石檑木、火箭火油,严阵以待!”
数日后,蜀军主力抵达陈仓城下。诸葛亮望着高耸的城墙,心中暗暗赞叹:此城果然易守难攻。他命人抬出一张胡床,端坐其上,派人到城下喊话:“郝将军,我乃蜀汉丞相诸葛亮!今大汉复兴在即,将军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
郝昭站在城头,大声回应:“诸葛丞相,我深受魏主厚恩,岂会背主求荣!陈仓城坚,丞相若有本事,便来攻打!”
诸葛亮见劝降不成,下令攻城。蜀军架起云梯,蚁附而上。城上顿时箭如雨下,滚石檑木不断砸落,蜀军死伤惨重。魏延亲自率军冲锋,却被郝昭用火箭射烧云梯,攻势被迫中止。
当晚,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姜维道:“郝昭守城确实有一套,正面强攻难以奏效。不如挖掘地道,从地下攻入城中。”
诸葛亮点头:“此计可行。文长,你负责指挥挖掘地道;伯约,你率部在城外佯攻,吸引魏军注意力。”
然而,郝昭早有防备。他命人在城内挖掘深沟,一旦发现地道痕迹,便用烟熏火燎,灌水填埋。蜀军苦心挖掘的地道,尽数被破。
就这样,蜀军一连攻打了二十余日,陈仓城却岿然不动。诸葛亮心急如焚,此时又传来消息:董魏援军即将抵达。
“丞相,我军粮草将尽,且久攻不下,士气低落,不如暂时撤军,再作打算。”姜维进谏。
诸葛亮望着陈仓城,长叹一声:“郝昭真乃将才!此次北伐,又功亏一篑。传令下去,全军撤退,务必井然有序,不可让魏军有机可乘。”
当费曜的援军赶到时,蜀军己安全撤离。郝昭打开城门,与援军会合。费曜看着伤痕累累却依然坚固的陈仓城,赞叹道:“郝将军以千余兵力,坚守二十余日,挡住诸葛亮数万大军,真乃奇迹!”
捷报传至许昌,董锐大喜过望:“郝昭守城有功,晋升为镇西将军!重赏陈仓守军!”他望着地图上的陈仓城,心中暗道:有此城在,诸葛亮想要北伐,谈何容易!
成都丞相府内,诸葛亮独坐帐中,反复思索此次失利的原因。姜维入帐,见丞相神色疲惫,劝道:“丞相,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虽未成功,但摸清了陈仓的虚实,下次必有对策。”
诸葛亮摇头:“郝昭之智,不在我之下。陈仓城防严密,若无奇策,难以攻克。传令下去,广纳贤才,研究破城之法。我军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建安二十六年春末,随着蜀军的撤退,西线暂时恢复平静。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诸葛亮与董魏的较量,远远没有结束。陈仓城下的攻防战,不仅让郝昭名震天下,也让诸葛亮意识到,北伐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但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他仍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