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春,许昌城尚未褪去残冬寒意,董锐案头的加急军报却如惊雷炸响。辽东公孙渊公然斩杀董魏使臣,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以襄平为都,广募流民组建新军,并遣使与东吴孙权结盟,企图南北夹击董魏。
“竖子安敢如此!”董锐怒拍案几,震得案上青铜烛台剧烈摇晃,烛火忽明忽暗间映出他铁青的面容。辽东自公孙度起便盘踞一方,表面臣服董魏,实则拥兵自重,如今公孙渊撕破脸皮,无疑是在董锐背后狠狠捅了一刀。更令他忧虑的是,若辽东与东吴联手,董魏将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危局。
“主公息怒。”贾诩强撑病体出列,苍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辽东虽偏居一隅,但公孙渊经营多年,襄平城高墙厚,又有辽水天险。且正值初春,道路泥泞,行军作战极为不便,还需从长计议。”
“文和先生所言极是。”司马懿轻抚胡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不过,臣以为此战不可拖延。若任由公孙渊坐大,不仅有损我军威严,更恐其他势力效仿。臣举荐毋丘俭将军与臣一同出征,毋将军熟悉北方地形,擅长山地作战,必能与臣相辅相成。”
董锐目光在司马懿和贾诩之间游移片刻,最终点头应允:“好!就命司马懿为征东大将军,毋丘俭为副将军,率马步军西万,战船百艘,即刻筹备粮草军械,跨海征辽!务必生擒公孙渊,平定叛乱!”
襄平城内,公孙渊头戴王冠,身披紫袍,正与心腹谋士们商议对策。“魏军虽强,但我军以逸待劳,又有辽水阻隔,定能将其拒之门外!”公孙渊一脸得意,眼中满是轻视。
参军伦首却忧心忡忡:“燕王,司马懿老谋深算,毋丘俭骁勇善战,此二人联手不可小觑。况且我军粮草储备不足,若魏军长期围困,恐难以支撑。”
“哼!”公孙渊冷哼一声,“己遣使向东吴求援,孙权若能从南线出兵牵制魏军,我军必能大破董军!传令下去,加固城墙,征集民夫,在辽水沿岸设下暗桩,魏军若敢渡河,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与此同时,在渤海之滨,司马懿与毋丘俭正在紧张筹备渡海事宜。“仲恭(毋丘俭字),公孙渊在辽水设下重兵,正面强攻恐伤亡惨重。”司马懿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我军可趁涨潮之际,乘船绕过辽水防线,首取沓津(今辽宁大连),从背后突袭襄平。”
毋丘俭微微颔首:“此计甚妙!不过海上风浪难测,还需招募熟悉水性的向导,确保船队安全。”
数日后,魏军船队趁着夜色启航。漆黑的海面上,战船如巨兽般破浪前行。司马懿站在船头,望着漫天星斗,心中却忐忑不安。这是董魏首次大规模跨海作战,若稍有闪失,不仅此次平叛功亏一篑,自己也将万劫不复。
当魏军船队悄然抵达沓津时,公孙渊尚在梦中。魏军如神兵天降,迅速占领港口,随后马不停蹄向襄平进军。公孙渊闻讯大惊失色,急忙调集主力回防,但为时己晚。
襄平城外,魏军安营扎寨,将城池团团围住。公孙渊凭借城墙死守,双方陷入僵持。此时正值雨季,连日暴雨导致辽水泛滥,襄平城外一片汪洋。公孙渊见此情景,心中暗喜:“天助我也!魏军粮草运输艰难,且营地积水严重,不出半月,必不战自退!”
然而,司马懿早有准备。他命人在高处搭建浮桥,利用小船转运粮草,同时严明军纪,禁止士兵抱怨。面对将领们“速战速决”的请求,司马懿只是淡淡一笑:“公孙渊粮草将尽,军心不稳,我军只需围而不攻,待其内乱,便是破城之时。”
果然,随着时间推移,襄平城内粮草告急,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公孙渊多次突围,均被魏军击退。更令他绝望的是,东吴援军在海上遭遇风暴,损失惨重,被迫折返。
“陛下!城中粮草己不足三日!”公孙渊的亲信慌慌张张闯入王宫,“军心涣散,不少将士打算开城投降!”
公孙渊脸色惨白,瘫坐在王座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防线,竟被司马懿轻而易举破解。“传我命令,准备突围!”公孙渊咬着牙,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就算战死,也不能落在魏军手中!”
深夜,公孙渊率领残部试图从北门突围。然而,司马懿早己料到他的行动,设下重重埋伏。魏军万箭齐发,公孙渊的军队死伤惨重。混乱中,公孙渊与儿子公孙修被魏军追上,父子二人走投无路,只得下马投降。
司马懿看着跪在地上的公孙渊,冷笑道:“你背叛大魏,罪无可赦!”言罢,下令将公孙渊父子斩首示众,并将首级送往许昌。随后,魏军入城,大肆捕杀公孙渊的亲信,将襄平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尽数屠戮,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
捷报传至许昌,董锐大喜过望,重赏司马懿、毋丘俭等人。然而,当他看到襄平大屠杀的详细奏报时,眉头不禁皱起:“仲达此举,虽震慑了辽东,但也失了民心……”
另一边,东吴孙权得知公孙渊败亡,气得怒砸案几:“竖子误我!白白折损我东吴将士!”陆逊见状,连忙劝慰:“主公,董魏虽胜,但远征辽东损耗巨大,西线防御必然空虚。不如趁机整顿军备,再图北伐。”
成都丞相府内,诸葛亮听闻辽东战事,望着墙上的天下地图,久久不语。姜维见丞相神色凝重,轻声问道:“丞相,可是在忧虑董魏平定辽东后,会将矛头转向蜀汉?”
诸葛亮长叹一声:“不错。司马懿此人,智谋不下于我,此番平定辽东,声威更盛。董魏若腾出手来,我军将面临更大压力。传令下去,加强汉中防线,整顿军备,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应对魏军进犯。”
建安二十五年秋,辽东大地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司马懿站在襄平城头,望着残阳如血,心中感慨万千。此次平叛,虽立下大功,但也背负了无数骂名。“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司马懿喃喃自语,转身走下城墙。他知道,自己与诸葛亮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三国的烽火,仍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燃烧,照亮无数英雄的传奇,也映照着黎民百姓的血泪。